【摘 要】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就國有企業而言,商業賄賂是指在業務往來中,交易的一方為達到交易目的,所采用的各種暗中不法賄賂手段,主要發生在重點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藥購銷以及資源開發和產品經銷等領域。結合企業治理商業賄賂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實際,筆者就國有企業商業賄賂的表現方式、特征、危害、成因及對策淺析。
【關鍵詞】商業賄賂;懲治;對策
一、國有企業商業賄賂的表現方式及特征
企業商業賄賂的表現形式:一是生產經營企業及營銷人員在推銷商品過程中,以各種名義給予買方及工作人員回扣、提成等;二是生產經營企業及相關工作人員在參與產品投標競標過程中,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機會或商業利益;三是生產經營企業在產品的審評審批、認證發證、檢驗檢測、稽查處罰等重點監管環節中以不正當手段獲得準入資質、減輕或逃避處罰;四是商品監管系統工作人員插手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或在行使監管權力過程中,收受企業以各種名義給予的現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等。其特征體現為:第一,具有隱蔽性。即商業賄賂行為是行為人主觀上出自故意,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客觀上通過秘密的方式向個人或單位支付財物的行為,其所支付的金額款項通常以偽造財務會計帳冊等非法形式進行掩蓋。第二,具有違法性。即該行為是在帳外暗中進行,不入正規的財務報表,發票中不明確表示,最后進入個人腰包或者單位小金庫。其行為違反了國家的有關財務、會計、廉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第三,具有行業競爭性。即商業賄賂行為大都發生在競爭激烈的行業,如大宗的物資采購、醫藥購銷、工程建設等,借此對交易行為施加不正當影響,使自己在競爭中居于優勢地位,擊敗競爭對手,促交易形成。
二、國有企業商業賄賂的危害及成因
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八大危害”:一害為商業賄賂從根本上背離了市場經濟對公平競爭的要求,破壞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使在經營中堅持誠信的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影響了企業的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妨礙了經濟發展。二害為商業賄賂破壞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假冒偽劣產品大開方便之門,最終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三害為造成物價虛高。四害為商業賄賂已成為滋生經濟犯罪的溫床。從全國查出的經濟大要案來看,絕大部分被依法懲治的人員都是因為商業賄賂而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的。五害為出于掩蓋違法行為的目的,行賄的經營者做假賬虛報成本,接受賄賂的單位或個人不入賬或隱瞞收入,前者抵稅,后者不納稅,造成國家和地方稅收大量流失。六害為國有企業在物資采購、產品銷售、工程建設過程中,一些手握大權的人嘗到了賄賂人員的甜頭,為保官,或為謀取更大權力得到更多的商業賄賂,對上級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感情投資,從而嚴重破壞了國家廉政制度建設。七害為嚴重削弱了國有企業公共開支的效益,特別是那些依靠商業賄賂中標的重點工程項目、物資采購、大型設備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成為“豆腐渣”工程和不合格產品,使公共開支效益大打折扣。八害為極大地損害了國企形象,使一些外國人產生中國人不守規矩的錯誤印象。特別是當外資企業或外國公司在我國的商業賄賂行為因外國被查處而在我國得不到法律制裁時,這種正反效應將嚴重影響國際評估機構對我國腐敗程度的印象。
從國有企業商業賄賂的形成過程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現在主客觀兩大方面。從客觀方面講,一是市場經濟規則不夠完善,缺乏完善的監督制約機制,致使個別經營者鉆國家法律法規的空子,投機取巧,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伴隨著多種形式經濟實體的出現,大量商品涌向市場,供求發展不平衡,部分經濟實體為了達到目的,就采取行賄的手段來促成交易。二是查處打擊不力,針對商業賄賂案件查處失之于寬、失之于軟,致使個別干部心存僥幸,認為受賄者大有人在,不一定會輪到自己。三是宣傳教育不到位,對商業賄賂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沒有形成人人監督并敢于揭露的機制。二是個別手握實權的領導干部廉潔意識差,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謀取利益而非法收受賄賂或者是為了保“烏紗帽”、升遷等不惜犧牲集體利益。三是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執法不嚴,經受不住金錢、美色的誘惑,從而影響公正執行公務,致使監督乏力。
三、國有企業商業賄賂的懲治和預防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濃厚的反商業賄賂社會氛圍。成立以企業黨政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治理商業賄賂領導機構,建立健全防治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并運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商業賄賂的危害性及反商業賄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廣大干部職工反商業賄賂的意識。一是把開展反商業賄賂教育與廉潔文化建設相結合。大力開展廉潔文化建設工作,積極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推進廉潔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區隊、進家庭、進班組活動,把廉潔文化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提高執行反腐倡廉各項制度的自覺性。二是把開展反商業賄賂教育與榮恥教育相結合,營造揚榮抑恥的社會風尚。通過榮恥教育,引導領導干部在明是非、辯善惡、知美丑,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上立場鮮明,從而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提高道德水平。
2.完善規章制度,健全防治企業商業賄賂的有效機制。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認真落實反腐倡廉基礎制度,建立健全反腐制度體系,是適應當前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需要,是有效預防國有企業商業賄賂的關鍵所在。要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具體要求,結合企業實際,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和創新,不斷完善行政審批、財務管理、國有資產監管等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對權力科學合理的配置和制約,規范領導從業行為,減少和消除商業賄賂的條件,維護企業正常的經營管理秩序。
3.強化干部廉潔自律,規范國有企業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行為。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是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的一項重要工作。國有企業黨員干部特別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是企業的骨干,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起著重要作用。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從政行為,保證領導干部正確行使廣大職工群眾賦予的權力,對推進企業兩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凝聚人心、順利推進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領導干部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為廣大職工群眾掌好權、用好權,堅決糾正以權謀私、與民爭利和侵害職工利益行為,要進一步加大貫徹落實《廉政準則》的力度,發揮好黨內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的作用,把領導干部的從政行為置于“陽光”下,維護好廉潔從政各項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4.加大案件查辦力度,純潔黨員干部隊伍,營造干事創業環境。嚴厲查處違規違紀案件是懲治腐敗的重要手段,是有效預防和治理企業商業賄賂行為的關鍵,更是廣大職工群眾正確評判反腐敗斗爭成效的重要標志。據國家機關統計,2011年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商業賄賂犯罪案件10542件11630人,涉案總金額33.5億元。并對一些典型案件進行了公開曝光,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反商業賄賂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首先是查辦商業賄賂案件,要堅持從嚴執紀,堅決維護黨紀國法的嚴肅性。要堅持在黨紀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無論是誰,無論職務高低,無論貢獻大小,都要嚴懲不怠,起到“查處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其次是要充分發揮各執紀執法部門的職能作用,形成查辦案件的整體合力,重點查處工程建設、醫藥采購、資源開發等公益性強、與廣大職工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堅決遏制國有企業商業賄賂蔓延的勢頭,維護企業正常的經營管理秩序。最后是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通過查辦案件,從中發現體制、機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建章立制,加強管理,從源頭上防范類似問題發生,確實把查辦案件轉化為“治本”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