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下的職業教育問題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本文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內涵與外延入手,分析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下職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其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職業教育;法律法規
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內涵與外延
農村人力資源指的是農村范圍內人口總體所具有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而勞動能力的總和,又稱農村“勞動力資源”,它包含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其總量是二者的乘積。相對于自然資源而言,人力資源是一種生產性要素,指的是能夠進入流通領域的勞動人口,既包括那些經過流通領域已經就業的勞動人口,也包括那些正在流通領域等待就業的人口,還包括那些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尚未進入流通領域但一旦相應條件具備就可以進入流通領域的勞動人口。前兩者的勞動人口指的就是處在就業或失業狀態的勞動力,而后者的勞動人口指的則是潛勞動力,即處在非流通領域的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如現役軍人、青年學生、家務工作者以及在押罪犯等。由此,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象應主要包括務農農民、務工農民、農村失業人口等。
二、基于人力資源開發下農村職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1)政府在農村職業教育方面缺乏政策扶持。在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下達的各種關于職業教育的文件中雖然強調職業技術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和結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過程中,職業教育卻遭遇了難以想象的政策困惑。由于有些官員腦海里往往裝著物質資料生產藍圖,行動上追求看得見的政績,因此忽略了職業教育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且相關政策很難被提上日程。(2)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忽視法律法規的重要性。近年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大發展,農村人力資源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立法方面尤其欠缺。導致,處于無法可依狀態,不利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3)農村高層次人才返鄉就業比例小。我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生源,但是從農村出來的高層次人才返鄉工作的比例很小。人才外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人口就業的壓力,但其損失是不言而喻的。
三、發展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對策
(1)政府應采取各種措施,積極制訂相關政策,并落到實處。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政府須發揮主導作用,能最大程度地激活農民培訓市場。同時,應通過政府立法的形式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此外,把政策落到實處,政府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快小城鎮建設及加強農村教育等方面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2)重視法律法規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法制秩序是一個社會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處于整個制度的核心地位,起著“規則的規則”作用。從以往研究資料顯示,國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很重視法律法規制度,各國普遍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方面進行專門立法。我國現有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約2億,隨著國家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將急劇上升,就業壓力降進一步加大,根據國外一些國家解決就業問題的成功經驗,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尤為重要。此外,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過程中,不可忽視農村職業教育方面的法治建設進程。(3)鼓勵高層次人才到農村就業。這需要政府層面要做出制度保障。為什么農村可以為城市輸送一大批優秀的高素質人才,而一旦接受高等教育后,就不愿回農村發展呢?這不得不想到我們國家的制度問題。農村的資源遠遠跟不上城市的資源那么便捷、豐富。近年來,國家投入到農村醫療衛生方面的建設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還遠遠不夠。要想吸進到大批的高層次人才返鄉就業,前提是醫療衛生能夠得到保障。另外,在子女入學問題方面,也應該以制度作保障。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由農村自主培養適合“三農”發展的人才,解決高端人才從城市引進的難題。此外,農村人力資源地區結構不合理,應當進行優化,是指以各個不同地區為目標,考慮各地區既有的生產能力、資源儲備、運輸成本、銷售市場等條件,結合發展目標,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相應安排。
參 考 文 獻
[1]王三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進農村工作機制創新[N].福建日報.2004-6-17
[2]趙永樂,王培魯.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3)
[3]陸玉盤,段自臻.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的思考[J].企業導報.
2010(9)
[4]安鴻章.我國人力資源城鎮化轉移趨勢[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4(3)
項目基金:本文系廣東省民辦教育協會,立項編號:GM201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