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特殊性,提出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理念和原則,重點研究了訂單式培養課程體系的結構、內容、比例與時間分配,指出基于訂單式培養的高職教育應該采用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課程體系的內容包括基本素質和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訂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
【關鍵詞】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
訂單式培養的成敗在于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科學性,探索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規律和方法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對訂單式培養的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尚在探索之中,沒有出現具有普適意義的成功經驗,難以為其他職業院校借鑒與運用。因此,需要對訂單式培養框架下高職教育課程與教育內容體系的改革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訂單式培養模式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特殊性
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體現職業性、體現能力本位。要圍繞訂單協議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這直接關系到對學生培養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畢業后是否滿足企業的需要。“訂單”所確定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分析和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是課程開發的邏輯起點,“訂單”所確定的培養目標和知識、技能的實際需要是課程開發最重要的依據。
2.體現企業、高職院校和學生三方利益。訂單式培養要理清三方關系,整合課程與教育內容體系,在體現企業崗位需求、崗位能力要求、崗位工作過程的同時,滿足企業強調的專業性和實訓性、學校強調的教育性和基礎性、學生強調的拓展性和情感性。
3.體現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企業由于市場的變化、戰略的調整及自身業務發展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對后續人才的要求表現出很大的不定期性和變化性。因此,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訂單企業的需求不斷地動態調整,使學生“生存有技能,發展有潛力”。
二、訂單式培養的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理念和原則
訂單式培養的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需要在正確的理念和原則指導下,才能順利進行,取得成功。
1.訂單式培養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理念。(1)改革的合作化。是一種校企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合作。(2)課程目標的崗位化。要瞄準“訂單”所確定的就業崗位設置課程、實施教育教學。(3)課程結構的模塊化。根據“訂單”所確定的工作崗位和工作要求,將所需要的知識按內在邏輯關系整理成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相關單元組合成統一模塊,不同模塊組合成不同目標的課程,以職業資格為導向,組織教學內容。(4)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將原來按學科體系分設的課程轉換為按特定課程目標要求而設置的課程。(5)課程實施的多樣化。在訂單式培養模式下,課程實施應由單一的學校主體向學校與企業共同承擔課程實施的任務轉變,教學的場所由傳統的功能單一的專業教室向多功能一體化的“仿真”職場轉換,課程的教學方法向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轉換。(6)課程評價的多元化。實行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訂單”評價,以便不斷調整教育教學方式,保證人才培養符合企業的要求。
2.訂單式培養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原則。除應遵循高職教育一般原則外,還應遵循以下原則:(1)定向性原則。課程設置必須緊扣訂單企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零間隙、專業技能與崗位規范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2)可持續發展原則。訂單式培養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不能只關注當前企業的需要,還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工作崗位的變換,做到定向性與發展性相結合,以適應未來職業不斷變化的專業要求。(3)能力本位原則。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培養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4)主體性原則。在保證學生知識技能培養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中心設置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強調以學生直接體驗的形式掌握最新知識和能力。(5)一般技能教學與核心技能教學相結合原則。圍繞訂單崗位確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教育、培養和提高。然后,根據崗位需求,確定其他非核心技能、非核心能力,并據其要求培養學生的一般技能。
三、訂單式培養課程體系的結構、內容、比例與時間分配
1.課程體系的結構。從訂單式職業需求分析出發,打破“三段式”學科課程模式,采用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根據培養目標的綜合能力、結構特點及課程類別,可設置四類課程模塊:(1)基本素質和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該課程模塊強調學生寬基礎?;舅刭|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審美觀念及文化修養;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獲得信息的基本能力、實際交流能力以及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2)專業必修課程模塊。也叫專業基礎類課程模塊,旨在滿足崗位核心能力需要,圍繞核心能力構建課程體系,拓寬和加深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綜合應變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培養學生在專業群內轉崗或在更大范圍內的遷移能力。(3)訂單課程模塊。旨在根據訂單企業需要,提高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4)選修課程模塊。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和未來需求自由選擇,可實現專業方向的調整和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
2.課程體系的內容。根據訂單式培養的課程結構建立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訂單企業的工作崗位為導向,制定突出崗位能力的教學大綱,確定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包括:基本素質和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訂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
3.課程體系的內容比例與時間分配。(1)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比例?;舅刭|模塊課程:專業必修模塊課程:訂單模塊課程:選修模塊課程=30%:30%:30%:10%。(2)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時間分配?;舅刭|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訂單課程:選修課程=3:3:5:1。
四、改革的評價機制與提升機制
(1)效果評價機制。在改革方案論證修改之后,予以實施,要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大綱、課件與教材、課程實施方案、課程實施效果等進行評價。一是成立評價小組,成員由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同時吸收少量學生參與。二是定期開展評價,包括:每門課開展單項評價,每學期開展綜合評價等。三是多樣方法評價,主要有:課堂理論測試、實訓動手比賽、畢業設計綜合評價、實戰業績排行榜等。(2)效果提升機制。校企工作小組將評價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并對各環節進行總結、完善,不斷提升改革效果,提高訂單班培養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張智,張美歐.“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開發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9):65~66
[2]劉雪松,李盛聰.謹慎看待高職院校訂單式教育[J].職教論壇.
2010(6):23~25
[3]張朝兵.高職教育“訂單式”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17~18
[4]方華.論訂單培養模式下的高職課程改革與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6(5):49~50
項目基金: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課題(項目編號2011JSJG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