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311名來自全國7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探討心理契約在校方與學生的溝通及其硬件軟件設施、學生初始信念、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自變量)與學生表現(因變量)的中介作用。研究發現:校方與學生的溝通及其硬件軟件設施、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及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對學生表現有直接影響;校方與學生的溝通及其硬件軟件設施、學校在學生心目總的地位和學生的初始信念可以通過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的間接作用,對學生表現產生影響。
【關鍵詞】心理契約;大學生;高校管理
一、引言
如今大學生就業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新就業大學生的離職率卻很高。高等教育在學生培養方面缺陷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契約是企業組織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違背和破壞以及由此引發的員工消極行為和態度在企業界和學術界已引起重視。本文將要探討大學生心理契約產生,構成維度及破裂原因、影響,從高校和大學生兩方面提出建議。
二、理論和假設
心理契約被界定為員工和企業雙方對相互責任的信念(Rousseau,1989)。筆者認為學生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會對自己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一定期望,同時高校也需要學生自覺維持紀律,參與各項活動。假設一:心理契約的破壞感作為一個中間變量,將影響學生表現,包括學生的組織支持感、人際和諧、個人主動性。在企業管理研究中,認為大學畢業生在入職前會有一個關于雇傭關系的初始信念(劉小禹等,2008)。筆者認為,學生在掌握關于高校的相關資料并最終選擇該高校時,也會對自己將來的學習、生活狀況,以及自己和校方責任義務方面有一個初步的定位。假設二:學生的初始信念越高,越容易導致其心理契約破壞感的形成。因為高校作為重要的學生組織團體,它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也影響學生心態和在校表現。筆者將陳加州等人(2003)對企業員工心理契約的研究結果類比到高校教育研究中,認為校園硬件、軟件設施,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契約形成和發展的因素。假設三:校方與學生的溝通,其硬件、軟件設施及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定位對學生心理契約破壞產生影響。當今大學的學校性質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能更好的滿足對單方面學科有濃厚興趣的學子,但不同性質的學校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一定背景下也有可能呈現出相對“熱門”或“冷門”的情況。假設四:學校性質及在同性質高校中的比較能對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產生影響。
三、研究方法
筆者向來自北京、上海、大連、重慶、四川5個省份7所高校的大學生隨機發放問卷400份,實際回收355份,有效問卷311份。本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調研的方法。數據分析處理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采用分層次回歸分析方法和多元線性回歸的分析方法來評價模型結構,驗證研究假設。
四、數據分析及結果
因子分析結果自動生成影響大學生心理契約的三個維度,基本符合模型構建。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自變量和中間變量對學生的日常表現都有預測作用。其中,校方與學生的溝通,其硬件軟件設施及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學生的初始信念,學校性質及比較可以對學生表現產生直接作用,也可以通過中介變量即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對學生表現產生間接影響。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對學生表現產生影響且有較大相關性。相關分析表顯示:自變量與中介變量(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相關性顯著;自變量與因變量相關性顯著;中介變量與因變量相關性顯著。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對學生負面態度和表現有一定預測作用,學生心理契約破壞感在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中起到一定中介作用。
五、討論與結論
針對數據分析結果,筆者提出以下建議:高校應著力提高本校在同類、同區域的競爭力,避免帶給學生“名不副實”之感;校方真正賦予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高校應不斷爭取條件,提高其硬件、軟件設施,為學生良好發展奠定基礎;宣傳時應注意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初始信念與合理期望。心理契約破壞感的中介作用在正式調查研究中并未得到全面驗證,這可能是由于高校教育存在選擇的唯一性,因而學生的心理契約破壞感后,并不像在組織中可以更輕易離職,而是更多地選擇適應和/或改變自身態度。因此,掌握大學生心理期望并試圖去滿足大學生需求對于高校本身的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 考 文 獻
[1]陳加州,凌文輇,方俐洛.企業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維度.心理學報.2003
[2]劉小禹,劉軍,于廣濤.初始信念、組織誘引對員工心理契約變化的影響.心理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