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山區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必然使農村生產單位家庭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管控能力趨弱化,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生產效率、效益提高和搶青范圍擴大等正反兩個方面效應。搶青范圍擴大問題根源于利益歸屬與制度建設的不協調,分析這種不協調問題并設計科學的解決路徑,對推進山區農村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搶青問題;歷史現狀;調查與分析
搶青既是古老的話題更是現實的問題。筆者認為搶青涉及面很廣,在生物領域有撈幼仔,在植物領域有搶嫩砍幼等,本文論述限于植物領域搶青,其內涵是一些人為眼前一己私利,對生長于野外尚未成熟的植物資源提前收獲、砍伐、挖掘,嚴重影響植物資源再生和社會大眾收益的行為。要解決搶青問題應調查認知其歷史現狀并依此進行分析,找出解決路徑。
一、搶青問題的歷史和現狀
搶青行為歷史久遠且有多種類型,欲對其有比較完整認識應從認識傳統型搶青開始。
(一)利益誘導下的傳統型搶青
傳統搶青對象主要是山野生長且無明確具體歸屬的植物資源,比如野生中藥材、果實、果品、根莖等資源。類似資源自古誰采誰有,為了有較好收成,一般性的大路貨如酸棗、核桃楸等,人們遵循鄉規民約,能夠待其成熟后理性采集;而貴重稀有品如人參等,則難以理性采收。自從1700多年前人們發現了人參的效用,受利益驅使便開始了掠奪性采挖。太行山區人參在明代就已滅絕;長白山區人參在清初年采挖量達數萬斤之多,17世紀資源已近枯竭,至上世紀80年代末,吉林省山參蘊藏量僅有數千千克,現在估計僅有數百千克。1957年,延邊自治州龍井縣發現一座漫山遍野都是黃芪的“黃芪山”,當地群眾大量采挖后立即脫貧致富,但幾年后再難尋其蹤跡。一般來說,對于野生且能帶來現實收益的資源,如果基層社會組織沒有強有力的主動保護措施,人們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而泯滅保護意識。例如,為了得到一點黃檗,有人不惜將黃檗樹砍倒扒皮;五味子能夠賣錢,還未成熟人們即搶青采收,為取果實可以狠心將五味子藤砍斷。由于搶青,許多資源的地下根莖越挖越小,地上的果實或有用部分等不到八份成熟;有人甚至連能帶來收益的植物小苗都不放過,直接采回家進行種植。任何植物資源只要能帶來收益且管理無序或失序就會出現搶青。
(二)××縣西部山區的搶青現狀
筆者關注搶青問題源自于××西部山區某老農的抱怨:“現在的人急發財,核桃、柿子、栗子不熟就摘(打),酸棗不熟就捋,樹木成椽就砍,太可惜了!”為此筆者進行了調查證實:有不少地方核桃、柿子、栗子還不成熟就被主人自我主動收獲;酸棗還很青就會被人們搶著捋掉;用材林還不成熟被人們偷砍掉或替代薪碳燒掉;大量植物性資源因此浪費流失確實讓人為之心疼。由于搶青而致的資源浪費或流失具有隱蔽潛在性,難以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被摧殘的植物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亟需有人為此奔走呼號,筆者即志于此。
搶青對象比較廣泛,凡是能帶來收益的植物都可能成為搶青的對象。如果把山區野生植物資源分為用材林、干鮮果品、山野植物三類,與此相對應搶青可以分為主動型、被動型和傳統型三種。
1.主動型搶青。對于用材林的搶青屬于主動型搶青,搶青者通過主動砍伐用材幼林或不成熟的樹林并獲得一定收益或好處,這類搶青和國家林權制度變遷密切相關。對用材林搶青不同于盜伐,盜伐者一般盜伐成熟或成材樹木而且是偷偷進行的,目的是賺錢或家用;搶青則幾乎是公開進行,只要是物歸我有,成不成熟或成不成材樹木都照砍不誤。計劃經濟時期有對用材林少量盜伐的問題,由于當時集體管控能力強而難成氣候。改革開放后,由于集體經濟管控能力弱化,利益驅使下的人們對用材林搶青漸成氣候。這種搶青具體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一些老百姓偷偷把長成檁條用材樹砍掉,每根賣20到30塊錢,起初是盜伐,因為村干部還管這些事情;后來集體財產或賣或分,集體經濟空殼化,大家開始心照不宣地砍掉那些能成些材的樹換零花錢,這時盜伐就演化為搶青,后來大家都這么做,一有風吹草動,互相掩護、互不揭發,村干部怕得罪人也不敢管;不過,這時候搶青者還有底線——一般不砍小樹。第二種情況發生在老百姓營造的用材林收歸國有以后。以前,山上的用材林基本上是集體組織老百姓栽種歸村集體所有,樹木成熟之后采伐,老百姓能直接或間接獲得一些利益,收歸國有就意味著這些用材林與他們的利益沒什么關系,為此,老百姓搶青用材林就沒有了底線。為了采樵方便或節省取暖費用,有些老百姓把小樹砍掉,鋸成六七寸左右的木段,再用斧子一劈兩半,替代薪炭垛起來家用。國家為保護森林資源當然安排護林員,但基本形同虛設,因為大多數老百姓不能接受集體用材林轉化為國有林,山是我們的祖業,樹是我們栽的,國家發個文件就國有,大家心中有氣,自然對這些林地資源毫不顧惜,搶青也會沒有底線。上述兩種搶青情況雖不相同,但原因都和國家政策變動密切相關。
2.被動型搶青。對干鮮果品搶青屬于被動型搶青,也是改革開放后引人矚目的新問題?!痢廖鞑可絽^干鮮果品生產源遠流長,資源權屬明確,早已經形成以村規民約形式確定并被人們長期遵循的收獲或采摘秩序,如:霜降五天后摘柿子;八月十五打棗等等。自然經濟時期,干鮮果品收獲前還有看青人,小偷不敢輕易光顧。況且農戶的干鮮果品基本自用或饋贈親友,既使用于商品交換,價格很低,那時很少有搶青問題。隨著自然經濟瓦解,商品經濟盛行,干鮮果品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成為外貿市場搶手貨,價格自然不菲,小偷的手會隨勢伸向干鮮果品。農村集體經濟時期雖然生產經營缺乏生機和活力,但集體力量足以維持干鮮果品收獲或采摘秩序,搶青不是什么大問題。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基層組織管控能力的弱化,加上干鮮果品市場需求日趨旺盛,價高利厚的誘惑和小偷小摸的人趁機偷竊別人樹上果品,大多數村民為防止自己利益受損,被迫被動地提前收獲或采摘生長于野外的自家樹上果品,如:不到霜降就摘柿子,處暑之前打核桃,板栗不開口就打掉等等,被動型搶青由此而蔓延,大量財富性資源因此而無形流失。
3.傳統型搶青。對山野植物資源搶青屬于傳統型搶青。山場野生植物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對于維持生態平衡和發展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前邊對這種類型的搶青已有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二、改革開放后有關搶青現象原因分析
前邊所講過三種類型搶青中,傳統型搶青出現最早,有人類就有此種搶青;主動型和被動型搶青在利益關系和制度變動過程中比較盛行。改革開放必然導致利益關系的重新排列組合,所以后兩種搶青的范圍明顯擴大并比較嚴重,這絕不是偶然現象。
(一)“統分”失衡引發被動型搶青
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統分”科學結合,統而不分則死,分而不統則亂,統分失和,必然生事。當分必“分”,提高效率,該統必“統”,提高效益。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了農村集體經濟生產經營當分之“分”,因而提高效率,同時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對農村經濟當統難“統”,必然損失部分收益?!痢廖鞑可絽^之所以出現被動型搶青,就在于沒有正確理解中央“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的基本精神,過分的強調“分”,而不能適時地進行“統”,或不能把生產空間上的“分”和收獲時間上的“統”結合起來,實現效率和效益統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干鮮果品越值錢,偷摸扒竊之徒就越猖獗,當農村基層組織因“分”而不“統”導致管控能力弱化而不能對之進行有效打擊時,一家一戶更會防不勝防,如此許多農戶只好惹不起怕得起,高舉免戰牌提前搶收自家干鮮果品資源,雖因果品青澀遭受一定損失,卻強似被偷光扒凈,這便是無奈之下被動自我搶青的基本原因。
(二)頻繁翻動老百姓的奶酪引發主動性搶青
農林產業生產周期長,藉此養成了山區老百姓求穩怕變的性格,農林利益格局一有風吹草動便可能對植物資源健康成長帶來災難。筆者30年前曾經見到過10厘米左右寬的木板,據長輩說,那是50年代入社前夕,木板主人搶青自家幼樹的木板。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統制力量弱化,生長于山野的用材林就成了唐僧肉,有些人認為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能夠成點兒材且能夠扛得動的用材樹便遭了殃,山場之上只見檁條之下的小樹,幾乎看不到棟梁之材。前幾年為保生態平衡,政府實行林權制度改革,××西部山區植被資源“變”成生態林地,用材林由集體所有變為國家所有。老百姓對此頗有意見,因為這些用材林資源是他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營造的,國家一紙文件老百姓用血汗澆灌的用材林資源便和他們沒有關系了,心里當然不服氣,于是把滿腔怒火灑到了小樹上——砍伐小樹當柴燒。上面不同時代的搶青問題從側面印證了胡錦濤同志“不折騰”論斷的科學性。老百姓是最講實惠,如果每隔那么十年、二十年就變動一次農林產權或經營權制度制度,那就等于頻繁翻動老百姓的奶酪,驚慌失措之余他們必然為自身利益而主動搶青,在矛盾紛爭中對農林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
三、遏制搶青問題的路徑
搶青問題關聯民眾生活,影響百姓權益,而且在全國各地或多或少存在。要遏制搶青應在如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
(一)拿捏好農村經濟“統分結合”的分寸
在山區,農村經濟中“統”、“分”關系實際與效率和效益密切相關。計劃經濟在農村的失著之處是“統”得過分,農民缺乏生產經營自主權,個體生產效率與效益獲得不完全掛鉤,勞動者缺乏應有的勞動積極性,集體經濟缺乏動力源泉。改革開放后,山區農村搶青問題比較突出的原因是有些地方“分”的過分,集體經濟分光吃凈,不法之徒的偷搶行為受不到有效打擊,集體甚至地方政府之管控能力不足以震懾利欲熏心之徒,一般老百姓只好被動搶青。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統”、“分”關系與“搶青”問題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要解決搶青問題,基層自治和政權須拿捏好統分結合的分寸,即當分則分,當統必統,統到什么程度,分到什么程度,應根據實際情況清楚界定。最忌諱一說“統”,統得老百姓生產生活受管制,種幾棵韭菜、養個瓜果桃李都是資本主義尾巴;一說“分”分得盆干瓦凈,個別人侵犯大家利益沒人管,村干部找個開村民大會的地方都困難。具體到搶青如何操控統分關系?筆者認為:在林果和野生植物資源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具體生產經營權要“分”,生產秩序和收獲秩序權要“統”,且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即老百姓怎樣具體生產經營不要管,但社會生產秩序、采收秩序一定要管而且管好。
(二)建立讓利于民的農林資源產權歸屬和監管體制
雖然當初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生產經營動力不足,但對農林資源的保護還是有力的。改革開放后,原來的集體經濟管理背景不復存在,對生長于野外植物資源的采收秩序和管控能力必然弱化。在山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的對象實際是農田,生長于野外植物資源并沒有納入承包管理,搶青自然難免;現在為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把原歸集體所有的林業資源收歸國有出發點是好的,但效果不好,因為這種產權歸屬體制把國家利益和村民利益對立起來,實際是與民爭利,誘發老百姓無底線搶青;更何況國家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又面臨天高皇帝遠的實際問題,無力管好山區農村的用材森林資源,結果只能是是國和民的兩敗俱傷。如此不如讓利于民,取消林權國有歸屬體制,依舊實行林權集體所有制,由村民家庭承包山場林業資源,一百年不變,國家在采伐上做一些技術性規定,比如禁止砍伐直徑××厘米的用材林,每次砍伐不得超過××棵等,既保障用材林給老百姓帶來最大收益,又不對生態平衡構成威脅。如此,采伐成熟的用材林收益基本歸個人,生態收益歸國家享有,村集體收取所有者收益和管理費。結果是:老百姓獲得林業資源之利,國家獲得生態平衡之益,國和民兩者的利益歸于一致,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統分關系因此而協調,即在生產經營上以“分”為主,讓人民享有造林、營林和林產收益權,讓利于民;在監督管理上以“統”為主,建立農村基層組織為堡壘,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山區林果資源監管體制,實現經濟收益和生態收益的合理歸屬及平衡。所以,讓利于民是對用材森林資源最好保護。
(三)強化基層政權的立法執法功能
目前,我國政權建設強調基層服務職能,沒有賦予基層政權立法職能,執法職能微弱。基層政府只有協調權,沒有立法權,缺少執法權,缺乏履行職責的剛度手段,影響其在轄區為營造公平正義、科學發展的氛圍,有時甚至難以作為,如此怎能適應基層群眾建立井然有序生產生活秩序的需要。俗話說:大炮不能上刺刀,最終解決戰斗還得靠步兵。在政府工作中,直接給人民辦事或送溫暖的是基層政權組織及其工作人員,中央的指示精神再好、國家法律規定再科學也不能替代基層政府的工作。因此,基層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有必須在領會吃透國家法律法規和上級文件精神的基礎上,針對轄區的特殊情況進行特殊分析,制定經上級權利機關審核通過,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規定、規矩,然后由基層行政機關貫徹落實。具體到搶青問題,通過加強基層政權法治建設,強化基層權力機關具體性、技術性立法職能,制定權威性的鄉規;基層行政機關依據同級權力機關具體性、技術性立法規定剛性貫徹執行,以取代民約的隨意性。比如在搶青問題上,鄉一級政府就可以規定什么時候禁坡,不準采捋野生資源;什么時候開坡,充分利用野生資源。依此提升基層政權維護經濟秩序的職能,增強其依法行政能力,減少老百姓越級上訪的幾率。
(四)建立遏制搶青的具體措施體系
××西部山區有個村子很有名,許多秀才把它寫得很神,其實沒什么神的,這個村根本經驗是定性分析科學透徹,定量分析準確到位。要解決搶青問題也需遵循同樣道理,在定性分析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體系:
1.基層政權工作人員改變執政觀念,不能滿足于推推動動、撥撥轉轉,甘當上傳下達的傳聲筒,要針對具體情況展開創造性工作。本文所講搶青問題之所以比較常見,根本原因是他們把主要精力用在應付上級檢查,缺少理會基層群眾生活瑣事的時間?;鶎诱喙ぷ魅藛T主要精力應該用于解決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瑣事,滿腦子不著邊際的大事反倒是不務正業。
2.實施林權制度改革,合理安排經濟收益和生態收益的歸屬,讓基層群眾有活可干、有利可圖,培育基層反搶青力量;根據科學要求,完善干鮮果品、野生植物資源可操作性采摘收獲秩序。比如:處暑五天摘核桃等,用科學而統一的采集收獲辦法取代亂哄哄的搶青收獲方式。
3.強化是非觀念教育,提高人們思想道德水平,搞好普法宣傳,整體提升山區農民法律素質。尤其要有針對性對搶青比較嚴重的村莊村民進行教育,通過算賬的辦法讓基層群眾認識遏制搶青的好處。
4.強化政府權威。基層政府不是菩薩殿,制定了有關反搶青措施要堅決執行,有人膽敢違犯,觸犯國家法律規定按國法處理,違反基層政權制定有關措施的要堅決執行、毫不手軟,以此立威,杜絕搶青。
參 考 文 獻
[1]農村搶青危害性及應采取的措施.論文.2005(10)
[2]劉大有,張慧麗,王寅鵬.中醫藥資源的保護與對策[J].《長春中醫大學學報》.201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法.(1996年9月30日國務院令第204號發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項目基金:本文為河北省改革戰略研究會重點研究課題《對西部太行山區搶青現象調查與研究》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201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