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特征溯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自身內涵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與發展,涉及領域廣泛,是完整的科學體系,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性強,內容豐富,也具有相對獨立的整體屬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于階級矛盾復雜多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曲折發展的進程展現出與中國實際結合的艱辛,同樣具有與中國社會融合為有機系統的整體特征。這一探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視域,有益于深入理解黨的十七大精神,貫徹落實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體性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站在21世紀的地平線上?;仨?0世紀,我們或許可以說,沒有一種學說像馬克思的學說那樣,對現實歷史和人類生活產生了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不管人們對此如何評價,這種影響的存在卻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如果說,馬克思的學說在上個世紀所遭遇到的攻擊、曲解、辯駁和爭論比任何其他學說都來得更頻繁、更尖銳,那么,這并不意味著其影響的遞減或削弱,恰恰相反,它倒是印證了這種學說的當代意義的自我揭示和確證。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分析,同樣具有相互聯系的整體特征。馬克思主義作為誕生于西方社會的政治文化傳播到中國,必須與中國實際各方面相結合。這就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獨立存在的邏輯體系,內容極為豐富;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誕生了獨立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理論,貫穿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內涵極其深刻;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個環節,無論宏觀與微觀方面都是與中國實際相對應的有機運用與發展,同樣具有相對獨立與系統同歸的屬性,體現出整體特色;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20 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發展的主導,直接影響了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已經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凝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只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開展多領域的整體研究,才真正符合當前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建設的需要,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新形勢下牢牢把握研究的正確方向,有力推動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階段的研究,黨的十五大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曾產生兩次歷史性飛躍,誕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近年來,一些學者又提出三次飛躍甚至四次飛躍的主張,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新的飛躍,突出了新的中央集體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卓越貢獻。但從整體發展方面研究,兩次飛躍客觀體現20 世紀迥然不同社會狀況下革命與建設之間不同方面的歷史性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種政治思想的演進,按照系統論分析也體現出多重發展的整體特征。它集中表現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并通過政治文化反映到經濟、軍事、外交和社會各個領域,使近代中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不是孤立的政治現象,而是政治與文化、經濟乃至社會的有機結合,是一項綜合發展的系統工程。這一工程表現為政治的發展,必須得到文化認同,才能正確指導實踐,實現政治、經濟與社會實際的有機結合。同樣,實踐的過程又強化了文化對政治的認同,不斷推動政治發展與社會進步。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的整體進程,只有開展整體研究,才能探悉其真髓。
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沒有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就沒有祖國的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國五四以來的革命與建設模式,基本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式設計與實施的,整個社會發展、政治進步、經濟騰飛、文化繁榮、民族崛起,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就。從整體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社會發展具有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正是中國社會各方面都帶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才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國家社會主義的不同特色,展現出中國革命與建設對馬克思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杰出貢獻。按照邏輯分析總體優于部分的原則,任何社會科學研究都離不開其整體性。另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不僅需要從中國革命和建設方面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進程,也需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還需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納入中國和世界發展更廣闊的整體格局。這種整體宏觀與具體微觀的綜合研究,必然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的深入發展,對新時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實現國家與民族發展進步是大有裨益的。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國共產黨章程[J].支部生活.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