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在基層,源在群眾”。記者深入基層,不僅是黨的要求,時代的需要,也是老百姓的愿望,更是記者的職責使然?!白呋鶎印⑾禄鶎印⑦M基層”應成為我們記者采訪工作的常態。
【關鍵詞】記者工作;走基層;常態
一、記者走基層的重要性
(1)要認識到記者的根在基層。多少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記者是神圣的職業。“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對于記者,還有很多很具有正義感的詞匯,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說到記者的社會責任時,常常用“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譽毀忠奸”等。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媒體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們的記者隊伍中開始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等屢禁不止,這不能不說與我們的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少了,作風不實不無關系。一些記者,尤其是一些年輕記者,忘記了記者的根本,再也不愿像過去的“老記們”那樣深入到群眾中間,而是在網絡上一搜索,一篇稿子就拼湊成了,熱新聞成了“炒冷飯”,讓受眾覺得新聞膚淺,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馬克思說:人民報刊要“生活在人民當中,真誠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與憂患、熱愛與憎恨、歡樂與痛苦”。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記者只有深入基層,真情地去感受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愿,在同群眾的交流互動中增進感情,才能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寫報道,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動人,才能在群眾中產生共鳴。(2)要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我們新聞報道不竭的源泉。穆青同志告訴我們:“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和他們的英雄業績,應該成為我們新聞報道的主體?!比嗣袢罕娛侨祟惿鐣膭撛煺?,是革命建設事業的實踐者、主力軍,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題,人民和人民中的先進模范人物是天然的報道對象。堅持真理,實事求是,關心百姓疾苦,反映群眾呼聲愿望,是新聞工作的神圣職責。對于新聞記者而言,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3)要認識到基層是記者體察民情和感知責任的課堂。作為一名記者,只有把人民群眾的疾苦放進心間,才能真正擔當起黨和人民“喉舌”的天職;只有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體會,才能真正了解民情、社情和國情,忠實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心聲。在走基層的采訪報道中,記者們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采寫百姓喜聞樂見的報道,這不僅有效地轉變了文風,也促進了新聞隊伍作風的改變,從而使得新聞報道與實際工作、現實生活和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將有助于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改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形象,提高新聞傳媒的公信力。
二、走基層應成為記者工作的常態
(1)要端正態度,真正邁開雙腳把身子撲下去。新聞是“跑”出來的。如果記者總是坐在辦公室,抱著電話、打著電腦,那是永遠采寫不出生動的新聞稿件的。記者深入基層,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情入”,絕不能走馬觀花的走,必須用心去走。不管去到哪個地方,必須沉下心來跟各地的人去交流、去感受,讓他們覺得你是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真實情況跟你說,這樣你才能用你的鏡頭和語言把他們的“掏心窩子話”和真實生活反映出來。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的記者,我們本身就身處“基層”,我們離老百姓更近,我想我們更應該發揮地緣優勢,邁開雙腳把身子真正撲下去,勤下基層,親臨現場,多跑、多看、多聽、多問、多想,多采寫現場的“活”新聞,這樣我們的報道才更有貼近性,老百姓才會更愛看。(2)既要“沉得下去”,同時也要“浮得上來”。沉下去就是沉下心“捉活魚”、“捕捉細節”。記者深入基層,要做到時時留心、處處留心,成為一個有心人,要具備新聞敏感,善于發現別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東西。浮上來就是在獲得好的題材后,要能下功夫提煉主題,善于把“特寫”鏡頭拉開成“全景”。這樣,我們的新聞報道才會既有故事和細節,更有深度和廣度。(3)要有崇高的敬業精神,做好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新聞工作是體力和腦力相結合的艱苦勞動,記者走基層往往會居無定所,食不定時,整天處于奔波之中,新聞界的行話就叫“鐵腿馬眼神仙肚”。(4)要嚴于律己,樹立良好職業形象。記者下基層采訪,要善于和基層的干部群眾交心談心,和他們交朋友。但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既不能高傲自大,以“欽差大臣”自居,不把鄉鎮干部和群眾放在眼里,說大話空話、吹牛皮;也切不可嫌貧愛富,在普通百姓家里不敢喝茶,不敢坐凳,與老百姓產生距離和隔膜。
三、結語
基層是新聞工作的廣闊天地,實踐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的真正老師。記者走基層,帶給新聞工作者的是廣闊生動的舞臺,是扎實深入的作風,是清新鮮活的文風,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帶給新聞媒體的,是公信力、收視率和市場影響力,更是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皢柷堑们迦缭S,唯有源頭活水來”。根在基層,源在群眾,愿“走基層、下基層、進基層”成為記者采訪工作的常態,也成為媒體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經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