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類科技發展的飛速進步,工業化規模的擴大,世界氣候環境也不斷的隨之改變,自然災害頻發,故而氣候變化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幾乎所有的國際會議中,氣候變化都會成為議題之一。清潔發展機制是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會議第三屆締約國會議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中三個靈活履約機制之一,一種被普遍認為“雙贏”的合作機制,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清潔發展機制;現狀問題;解決完善
一、CDM項目的含義及其重要意義
(1)CDM項目的含義。CDM即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根據《京都議定書》建立的一種創新性的國際合作機制,是指發達國家政府或企業以資金和技術投入的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通過項目合作實現經核證的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簡稱CERs),從而實現他們根據承諾的減排量。同時,有效運用清潔發展機制也是發展中國家吸引資金和技術,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減少污染,促進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其履行《京都議定書》、參與國際環境和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總之,CDM項目的前提是各國間異質的國際法律義務,運行動力是各國間差異的減排邊際成本,終極目標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實際功用是國際和解與全球公益。(2)CDM項目的重要意義。CDM項目是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暖,全球減排而啟動的,是為了幫助發達國家有效實現其《京都議定書》第一期承諾的減排任務基于市場而提出的三個域外減排彈性機制中最具創新力的機制,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CDM可以起到誘導機制的作用。CDM在一定程度上使發達國家讓利于發展中國家,如此便誘導著所有國家都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法律體系中。其次,CDM項目有助于《京都議定書》內容的實現。《京都議定書》缺乏強制性的執行機制,一直存在履約效果不足的問題,CDM項目則為各國履行義務提供了現實的路徑,使氣候條約得到有效的執行,實現條約最初的目的。最后,CDM項目是一種“雙贏”機制。CDM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同時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將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二、國際社會中CDM項目開發的現狀
國際上第一個CDM項目于2004年11月注冊成功,這個項目位于巴西里約熱內盧,目標是通過收集垃圾填埋的甲烷氣體用以發電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對于當地也有著直接的環境效益。此項目對于巴西其他地區和全世界的CDM項目有著異常重要的示范和指導意義,也標志著情節發展機制實施新階段的開始。當今全球的CDM項目中,項目數量最多的是水電項目,其次是風項目;每年核證減排量最多的是水電項目,還有風項目;核證減排量得到注冊簽發的項目數量最多是得氫氟碳化物,占簽發總量的52%,還有氧化亞氮,占簽發總量的23%。獲得CERs簽發的CDM項目數量最多的是水電項目,其次是風項目,再次是生物能項目。
三、國際社會CDM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一)國際社會CDM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1.碳排放碳排放權指標分配制度不完善。《京都議定書》只針對部分發達國家規定了應減少的碳排放量,而未規定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發展中國家承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確實應與發達國家有所區別,但發展中國家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應承擔必要的責任。歐盟等國履行減排義務較好,但其他國家排放量的增加會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沒有減少,打擊了積極履行減排義務國家的積極性。
2.碳排放權分配的標準不統一。世界各國在參與談判時都會從本國的利益出發,提出對本國有利的分配草案,所以《京都議定書》排放權指標的分配通常是政治妥協的結果。如果國際社會無法確立統一的碳排放權分配的標準,談判就很難取得進一步的進展。
3.CDM運行規則缺少有強制力的履行制度。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需要登記注冊、監測、核查核證、申請頒發CERS等多個步驟,程序比較繁瑣麻煩并且前期成本投入較多,并且對未能完成《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的國家,目前尚沒有有效的監督懲罰機制,這大大影響了部分國家履約義務的積極性。
4.現有的CDM項目分布嚴重不均。現有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大部分布在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最不發達國家所占份額相對較少,而這些國家往往迫切需要資金和技術支持。
(二)CDM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解決途徑
1.制定科學的碳排放碳排放權指標分配制度。(1)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和共有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確定發展中國家的減排任務。(2)應以“人均累計二氧化碳排放”為基準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各國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責任。
2.使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進一步向最不發達國家傾斜。把CDM項目擴展到目前尚未受到重視的非洲、拉美各國,就要加強當地制度和這些國家的能力建設。這需要發達國家和國際機構的支持,所以在2012年后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文件中必須有這樣的專門承諾。
3.各國應積極配合服從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對大氣等全球公共資源的監督管理。各國應在一定程度上服從聯合國對各國履行國際義務的監督、執行和核查,服從有關國際組織的統籌安排,保證《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的權威性,這是在更大程度上、更廣泛的范圍內維護全球共同利益和實現各國國家利益的需要。
4.簡化清潔發展機制的程序。簡化CDM項目的運行規則,降低項目業主申請的成本有助于CDM項目的推廣與發展。同時,爭取制定有效的監督懲罰機制也會大大提高各個國家履行自身義務的積極性。
四、我國CDM項目開發的現狀
自2005年正式展開CDM項目起,我國CDM市場發展保持高速發展態勢。由于我國能源消費量大、資源利用率落后國際先進水平大約10%,故擁有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從當前我國CDM市場總體進展來看,今后我國CDM項目將逐漸進入發展的高峰期。目前中國CDM注冊項目減排量居全球首位,成為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的重要合作伙伴。
五、我國CDM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途徑
(一)我國CDM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1.方法學體系不完善,項目類型單調。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CDM項目必須具備“額外性”,而論證“額外性”的程序工具是方法學,所以方法學是CDM項目的基礎。中國乃至國際上都尚未建立完備的CDM方法學體系。方法學的開發需要較為雄厚的資金投入、較強的科研力量、較強的組織體系,還需要與現實的CDM項目對接,所以很難得到。中國CDM項目因此高度集中于可再生能源開發、化學工業減排等極其有限的類型上。項目類型過分集中又會導致大部分方法學不能得到實際應用,這反過來影響了方法學的改進與方法學體系的健全。
2.“買方市場”定局,賣方喪失“話語權”和“議價權”。CDM本是一個容量有限的市場,而且美國又單方退出了《京都議定書》,所以CERs的最終買家只有歐盟和日本等國。歐盟為中國 CDM 項目提供了最主要的發展空間,中國CDM項目的進出口也被歐盟控制,CERs交易成為“買方市場”。中國依賴單一的市場,又處于CERs產業鏈的最底端,所以難以扭轉“話語權”和“議價權”缺失的局面。
3.透支規則,累積風險。金融危機前,在油價泡沫的推動下CERs市場價格一路高漲,吸引了眾多國際金融炒家涌入中國CDM項目市場,許多項目淪為商業利益的純粹工具,歪曲了CDM規則,偏離了CDM宗旨。金融危機后,國際買家手中聚集的大量項目必將引發潛在的支付風險和政治風險。然而,2010年9月執行理事會一次性叫停占已簽發CERS總額度3%的項目,涉及碳信用額度1300萬噸,約2億歐元,其中涉及中國企業的項目數占到一半,碳排放額度占90%以上。
4.市場驅動力失衡,項目偏離目標。CDM的驅動力本來應同時來自CERs的需求國和CDM項目東道國。但在中國市場上,國際買家、項目咨詢公司的利益索求遠遠超越了項目業主的利益,正是由于這種“反客為主”的逐利力量,導致了過去數年里中國CDM項目數量的集中噴發和項目質量的不盡如人意。在缺乏強有力監管的中國市場上,CDM已“異化”為人類“以貪婪抵御貪婪”的游戲。
(二)我國CDM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解決途徑
1.政府層面。(1)確立國內的CDM市場規范,建立健全CDM政策法規。隨著我國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國內CDM項目數量的不斷增長,我國迫切需要中央政府健全CDM項目的管理機構,引導、培育和規范CDM市場。此外,完善與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相關的法律法規,能讓我國更好的與國際接軌并增強我國CDM項目的競爭力,切實保障CDM項目開發的正確方向,當務之急是順應CDM發展趨勢,全面修訂《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2)引導和鼓勵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CDM項目,管制現有CDM項目,防范金融風險。中國政府必須適度介入,要提高“可持續發展”指標,對擬批項目從嚴把關,同時還要對既有項目嚴格審查,提高風險防范系數。(3)準確界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切實推進國際氣候談判。正確引導和監管CDM項目的國際合作,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2.企業層面。(1)企業應當加強減排意識,積極尋求適合的CDM項目。我國企業應當進一步了解CDM項目給自身帶來的積極效應,正確認識企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的特點,積極尋求適合的CDM項目類型及合作伙伴。(2)企業還需要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分析企業自身所能實現的潛在減排量。(3)有條件的企業應當加強CDM項目資金準備和人才儲備。CDM項目的開發流程規范很復雜、嚴格,企業必須擁有熟悉該業務流程的人員。同時,CDM項目的交易成本往往較高,企業應當充分利用清潔發展機制基金,進行大量的資金儲備,由其為CDM項目提供前期開發費用或低息貸款。
六、結語
雖然《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即將到期,清潔發展機制也跟著到期,哥本哈根變化大會也并未對2012年后各國的減排量做出具有強制性的承諾,但是全球已經投入了許多的人力和資金成本來建設項目實施的基礎條件,因此清潔發展機制是不可能完全取消的。無論清潔發展機制在2012年之后保持現狀,或是有所改進,或是被其他新的履約機制所替代,國際社會都要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繼續合作,清潔發展機制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的總結和思索。
參 考 文 獻
[1]馬燕合,郭日生.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審定和核查手冊解讀與探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李梅影.聯合國將討論被拒中國風電CDM項目[N].中國能源報.2010-05-24(21)
[3]高海然.我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實施現狀和政策建議[J].能源與環境.2008:33~38
[4]曾令良,繞戈平.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