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與日本都是人多地少的國家,在農業客觀條件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文通過分析日本農業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探索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出路:采取農業適度保護政策;完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加強農業教育、農業科研與推廣。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日本;經驗教訓;中國;出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好農業問題是維系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平穩發展以及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所謂農業現代化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方法等作用于農業,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經驗表明:農業資源稟賦的不同將會直接影響該國農業現代化之路的選擇。我國與日本都是人多地少的國家,在農業客觀條件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日本農業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日本現代化農業的成功經驗
(1)農業保護政策的不斷完善。1961年,日本政府頒布實施了《農業基本法》,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盡可能的縮小農民與工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農業基本法》實施后,日本農業長期以來的細碎化耕作模式被打破,日本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同時,為了保障《農業基本法》的全面實施,日本政府還相繼頒布了多項法律法規來完善該項農業保護政策。此外,日本政府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實施,推動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同時,對農業生產也進行了多項補貼,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現代化設備、農貸利息和農產品價格等方面的補貼制度。其中農產品價格補貼制度主要包括穩定價格制度、最低價格保證制度和差價補貼制度。所有這些法律政策的制定和不斷完善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農協組織體系的全面構建。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簡稱為“農協”。農協分為三個級別:全國性農協組織、都道府縣級農協組織、基層農協組織。針對農業生產規模小和分散經營的特殊情況,日本農協承擔起了對農戶大部分生產資料的供應。基層農協組織匯總農戶生產資料的需求類型和需求數量并層層上報,全國性農協組織通過專門的農業技術中心對各供應商的貨樣進行檢驗并挑選出合格的供應商向其以統一的低價進行批發,然后再把訂貨交給基層農協組織,由基層農協組織將生產資料分配到農戶。最終農戶從農協得到高品質、低價格的生產資料。農協還設有技術指導員,在生產方面指導農民如何使用新品種和新技術。為了保證農民的自身利益并降低其市場風險,基層農協組織還建立了集貿所來負責農畜產品的銷售。為了更好的服務于農民,農協還參加一些金融保險業務。其中包括貸款業務,農協貸款總額的90%及以上是對農業及農戶的貸款額度,且一般情況下不要求提供擔保,貸款利息也比銀行底0.1個百分點左右。另外,對于社員無力單獨購買的大型設施,協會一般也會統一購置并提供給社員使用(只需要交納一定金額的使用費)。日本農協對農戶竭盡全力的層層服務,有效解決了單家獨戶無法解決或不能較好解決的農業生產問題,克服了小生產的局限性,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3)教育、科研與推廣的合理規劃。二戰以后,日本教育規劃在經濟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1957年,岸信介內閣制定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指出:“為促進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發展本國技術,在整頓研究開發體制的同時,要加強中級和初級學校的科學技術教育”。上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日本政府還相繼參與了《擴大和振興科學技術教育計劃》、《高等教育擴充整規計劃》的制定。日本政府合理規劃教育,使農業教育在規模、層次以及結構上進行了適當調整,向現代化方向發展。日本還通過教育立法的形式來保證本國教育經費的充足性。例如,義務教育國庫負擔法、國立學校特別會計令、日本私學振興財團法、私學振興援助法等法令有效地保障了日本教育經費的充裕。1976年與1950年相比,日本教育支出增長了56倍多。日本國立大學在20世紀70年代以年均7.4%左右的增長額度接受政府的直接資助。1980年,日本撥付給大學的科研經費高達8100億日元。1989年,大學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為629億日元,相當于農業總產值的0.57%。充裕的教育科研經費極大的促進了日本高素質和實用型農業科技人才、經營人才的培養。此外,日本農林水產技術委員會專門負責農業科研工作,指導國立科研機構以及地方和民間企業科技工作。日本農業技術推廣則是以試驗研究者、專門技術員、改良普及員、農民的路線展開的。教育、科研與推廣的合理結合成為推動日本農業現代化的一劑催化劑。
二、日本農業現代化之路的教訓
伴隨著政府對農業的過度保護,日本出現了兼業化現象。兼業現象阻礙了土地的流動、兼并,不利于日本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這也正是日本農業規模化經營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由于日本兼業農戶不愿意放棄土地,故農業主要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承擔,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在日本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40歲到50歲的農業勞動力則很少,多數年輕人更是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粗放經營現象嚴重。日本兼業農戶眾多,構成了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兼業農戶的農業經營規模較小,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較多,很難正確預測、判斷農產品的市場形勢,也很難采用現代化技術設施,成為日本農業規模化經營之路的阻力。
三、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出路
(1)我國要采取農業適度保護政策。目前我國農村出現了人口“空心化”現象,即農村人口減少(以不同方式、途徑大量流入城鎮),尤其是農村青壯年人口比例減少,農村剩下的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我國的這種現象與日本非常相似。農村人口“空心化”給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我國農村人口“空心化”現象并不是過度農業保護政策所引起的。目前,我國農業保護力度相對于日本、歐美國家還較低,加強農業保護力度還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我國加強農業保護力度的同時,也應從日本農業現代之路中吸取經驗教訓,制定出一套中國特色的農業保護政策。因為我國農民對土地的情感根深蒂固,作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過度的農業保護政策只會讓農民對土地更加難以割舍,不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開展。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出路。因此我國農業保護政策的制定應立足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一刀切的農業補貼制度雖然可以帶動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但不利于農業生產率的提高。(2)完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日本農協在克服農業小生產并最終取得農業現代化發展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農協的全面構建,使日本農民的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我國與日本相比,農戶經營規模小而分散,但至今仍然沒有像日本那樣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針對我國農戶經營規模小等特點,要想短期內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效應,難度非常大。因此,我國現階段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應該在于完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農民內生力量不足,非農成員比重大;經營管理不規范,假合作社、空殼社現象普遍;資金、人才匱乏,農民合作組織難以向高層次發展。故完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的重點在于政府應加大對其投資、監管力度。組織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完善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3)加強農業教育、農業科研與推廣。農業具有高素質人才是農業規模化經營實現的重要條件。日本通過制定合理的教育規劃培養了大批農業人才,為本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國應借鑒日本經驗,加大農業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教育機制。在當前農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應將重點放在農村老年人力資本和女性人力資本的開發以及對農業后繼者的培養上面來。同時,針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的現實情況,重新構建農業科研體系,提高我國農業科研水平。由日本農業推廣體系,探索出我國行之有效的農業推廣政策。只有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完美結合,才能快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 考 文 獻
[1]杜群.淺談日本農業現代化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4):81~82
[2]宗義湘,魏園園,沈金虎等.日本農業現代化歷程及對中國現代農業建設的啟示[J].農業經濟.2011(4):13~15
[3]邢金鳳,王振鵬.日本農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政府主導作用[J].中國農業教育雙月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