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協調我國城鎮化發展問題,通過定量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總結歸納法,以及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等經濟拉動機制,分析了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向,討論了我國城鎮化發展中的問題,最后對我國城鎮化發展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發展問題;建議措施
中國城鎮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這場城鎮化運動也使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零風險資產——土地,他們變成了城鎮人口,住進了城鎮住房,然而他們生存的最基本問題——就業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進而引發了養老、醫療、教育等一系列問題,使得這些農民沒有真正城鎮化,而是“被城鎮化”了。因此,城鎮化的推進和發展問題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
城鎮,包括建制鎮和鄉集鎮,就是人口比較集中,各種經濟資源、商業、貿易等相對于農村比較集中且發達的一定區域。所謂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第二、三產業向城鎮持續聚集,從而使城鎮規模擴大,城鎮數量增加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單一城鎮能夠與周圍的城市以及與它們相近的鄉村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形成各種互動關系,最終有機的區域發展體就這樣產生了。在這個有機的區域整體中,既有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城市,也有起溝通城鄉之間橋梁作用的小城市和鎮,還有部分分布在城市周圍、與城市經濟活動緊密聯系的鄉村地區。中國的城鎮化,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自建國時,我國的城鎮化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53~195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家開始進行工業化,全國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第二個階段:從1958~1978年是城鎮化徘徊、停滯的階段,城鎮化率20年只提高1.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08個百分點,還有幾年是負增長。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至今,是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至2011年提高到47.5%,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2011年3月5日公布的“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規劃綱要草案顯示,中國希望到2015年城鎮化率提高到51.5%。
二、城鎮化問題及現狀
城鎮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鎮是鄉鎮企業的載體;城鎮是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聚寶盆”;城鎮是城鄉物質、信息交流的樞紐;發展城鎮是縮小城鄉差別的有效途徑。(1)我國城鎮化水平總體滯后。城鎮化是一個極豐富的概念,并不是城鎮化率越高就意味著城鎮化水平越高。就一定的統計口徑而言,農村人口快速地轉移至城鎮、或城鎮數量的增長不過是從單一的數量層面刻畫了城鎮化的水平,沒有對城鎮化的質量進行考量。若把從事甚至參與城市經濟活動的人口都計算在城鎮人口之內,將城鎮化水平的數量層面的單項指標夸大了。因此,本文比較傾向于我國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的說法,但滯后的原因是相當多的。(2)城鎮化的主體為流動就業的農民工。沿海各省城鎮化率的提高,主要因為進入城鎮的農民工數量增加農民工(分子變大),如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和廣東,農民工對城鎮化的貢獻率分別為30.7、27.9、24.7、24.4、18.6個百分點;相反的是,內地各省城鎮化率的提高,主要因為留守農民工數量減少(分母變小),如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農民工對城鎮化的貢獻率分別為9.5、10.6、13.3和16.6個百分點。(3)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發展。城市是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涵和發動機,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和促進器,二者相互促進,理想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工業化與城鎮化適度同步推進,二者協調發展。從工業化和非農業化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城鎮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業化和非農業化。從各地區城鎮化的發展狀況來看:東北地區>東部地區>全國平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雖然東部地區的工業化率和非農化率都最高,城鎮化發展與工業化和非農化發展的協調性低于東北地區:同時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和非農化發展的現象最明顯,甚至超過西部地區。我國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國長期實行重工業化優先發展的戰略。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較少,同時,戶籍等制度安排人為地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所以盡管工業增加值大幅增加,工業化進程卻沒有帶來相應的城鎮化。此外,城鎮化過程也是非農化的過程,城鎮不僅是第二產業的聚集地,同時也是第三產業的聚集地,因此,我國城鎮化水平不僅滯后于工業化,還滯后于非農業化水平。(4)城鎮化的區域差異較為明顯。由于各地區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其城鎮化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全國16個低于全國城鎮化率平均水平的省(區)中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分別占10個、5個和1個,在16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區)域中,西部、中部、東北和東部地區分別有2個、1個、3個和9個,所以從不同等級城鎮數量的協調情況來看,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要明顯優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5)不完全的城市化。改革開放之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47.5%,年均增長接近1個百分點。然而受中國城鄉分割以及戶口制度的約束,大量的農村產業工人雖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計算為城鎮人口,但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鎮)的各類公共服務,這種城鎮化尚是一種“偽城鎮化”。具體表現為農民背井離鄉到城市就業與生活,但他們在勞動報酬、居住條件、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許多生活基本要素方面不能也不可能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時,他們在城鎮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許多政治權利,所以不能真正融入城鎮這種社會。因此,城市得以延長人口紅利期,是建立在農村人口結構扭曲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城鎮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民工的發展為代價而取得的。因此,城鎮化的物質消費需求使得整個國家的資源環境基礎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三、結語
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是一個國家實現城市化的“先鋒”。加速城鎮化是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解決人口結構性矛盾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和協調城鄉關系、縮小城鄉差別的推進器。但小城鎮的發展不能停留在“離土不離鄉”的就地轉移上,而應有質的提高和發展,包括公共事業的管理、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等,引導和吸引鄉鎮企業向城鎮集中,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相結合,農村人口的職業轉化與空間轉移相結合。逐步歸并過于分散的農村居民點,使農村居民向城鎮或大居民點集中,促進小城鎮升級,完善小城鎮的功能設施,尤其是教育和醫療衛生,使小城鎮逐漸向標準化、現代化發展,向小城市、中等城市發展。
中國特殊的城鎮化模式制造了農民工這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在過去3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起著極大的作用,使中國的出口雄霸國際市場,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下一步應該走正常的城鎮化道路,逐步實行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較合理共享經濟成果。同時,農民工也可以對中國經濟和社會作出另一重大貢獻:他們的生產力與消費力可以成為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新巨人”。“十二五”中國要走正常的城鎮化道路,讓人口城鎮化和戶籍人口增加的進程逐漸匹配,這是中國政府在后危機時代發展經濟、推動城鎮化、邁向2020年小康社會時需要慎重思考的一個關鍵課題。
參 考 文 獻
[1]楊政文.被城鎮化[J].財經文摘.2010(4)
[2]簡新華,何志揚,黃錕著.中國城鎮化與特色城鎮化道路[M].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3]徐策.我國城鎮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在哪里[N].上海證劵報.2010-11-18
[4]厲以寧.關于中國城鎮化的一些問題[J].當代財經.2011(1)
[5]顧振楠.城鎮化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J].理論與當代.2011(1)
[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城鎮化前景、戰略與政策2010[C].北京市: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