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是遵循現代化發展規律,深刻認識農情,破解“三農”難題的客觀選擇,本文對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以實現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業現代化;路徑
一、加快體制創新,為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
隨著農村社會的快速發展,深層次的矛盾不斷凸顯,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和土地資源市場配置問題更加突出。當前我們正處于新舊體制過渡時期,舊的體制和制度因素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業生產力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優化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環境,為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1)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打破二元結構,必須要創造條件,讓農民愿意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并安家落戶。從目前來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就是必須消除城鄉之間在居住、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稅收、財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實現政策的統一和制度的公平,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為推動“三化”協調發展提供強勁動力。(2)創新土地產權制度,進一步明確農民產權。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及農村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土地問題深層次的矛盾和缺陷重新凸顯。土地產權不明晰,土地資本功能弱化,都降低了土地的配置效率和導致了資源的浪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一是為農地確權頒證賦能,進行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二是實現土地資本化,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的基礎上,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起“土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收益靠分紅”的土地經營新機制。三是建立土地流轉調控制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建立多層次的、覆蓋城鄉的、統一的農村保障制度,為農民解除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后顧之憂,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和城鄉統籌發展;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發育,實現土地轉讓的公平性和競爭性,使農村土地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
二、加快技術創新,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科技支撐
(1)加強和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第一,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服務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一要把農業推廣服務與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公益型與經營型、綜合型與專業型、社會化與區域化,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要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業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三要加強對農技人員的培訓,建立農業科技服務培訓長效機制。第二,加快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加快信息工作方式由服務型向應用型轉變,重點抓網上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試點工作和基于物聯網技術應用的試點工作。同時,做好農信通平臺建設,通過短信、彩信方式,提供政策法規、農業科技、市場供求、價格行情、農事氣象等信息,滿足農民在農產品產、供、銷方面及民生方面的需求。(2)加快構建農業科技投入新機制。由于農業科技活動的特殊性,使得投資者難以完全占有其投入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農業科技活動又是一項探索性活動,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單純依靠科技主體難以解決投入問題,各級政府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投資,才能使農業科技活動持續進行。在保證政府投入主體的前提下,開辟多條渠道,鼓勵企業、個人承辦農業科技實體,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形成多主體投入,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三、加快產業組織改造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特征是以高新技術為動力的生產力,在高度專業化的基礎上產生農工商的經營組織形式。改革和創新農業市場產業組織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要任務。(1)建設和扶持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第一,堅持外引內育和扶優扶強的原則,引進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農產品深加工等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業,打造重點產業鏈條,加快主導產業產業化進程。第二,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對有市場、有特色、有潛力的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通過高新技術的引進和使用,通過資源、資金、人才、技術整合和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迅速擴張規模,逐步培育成龍頭企業。第三,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建或聯建原料生產基地,以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2)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近年各地的探索實踐表明,通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很好地構建分散經營的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橋梁,共同對抗市場風險,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方面逐步實現社會化。所以各級黨政組織一定高度重視,把合作社的發展同農業現代化建設、同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同體制機制創新結合起來。對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扶持、稅收優惠、信貸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要不斷加強扶持力度,推動專業合作社更好更快發展。同時,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府部門要加強管理、指導和服務,引導合作社規范內部運行機制,確保合作社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扶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合作社示范社建設,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