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現行的農地產權制度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建議與看法,本文通過分析總結三種主要改革思路的優與劣,最后認為農地國有化和農地私有化都是不科學、不實際的,在現有農地產權制度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革最有可行性,并且提出了改良的意見與看法。
【關鍵詞】農地產權制度;國有化;私有化;改良
2000年以來,“三農問題”越來越被國家和人們所關注,而農地產權制度的改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許多專家學者對農地產權制度的改革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許多意見與看法,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改革思路,即農地國有化、農地私有化、現有農地制度改良。
一、農地國有化
農地國有化是指將農地所有權歸國家,農民不再擁有經營權,但是可以進行租賃。農地國有化不僅明確了農地的產權,消除因土地問題而產生的一系列矛盾,而且更有利于土地的規模化經營與發展。不過,農地國有化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實現國有化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以資金購買的方式,國家難以承受巨額資金;以權力收回的方式,強行占有農民的土地,會極大地打擊農民的生產熱情,可能引起廣大農民的不滿,造成極大的社會震蕩。其次,我國土地面積很大,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土地狀況不一樣,當地農民的觀點態度也不一樣,如果統一由國家進行管理,一方面,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將會有很大的障礙,并且產生很大的損耗。另一方面,在管理過程中,極容易造成較大矛盾,引起社會動蕩。因此,農地國有化不符合我國現在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并不是一種好方法。
二、農地私有化
農地私有化是指將農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都歸農戶家庭所有。農地私有化明確了土地產權,保證了農民對農地擁有排他性的產權,農民投入越多,所得的回報也越多,使農民的生產熱情高漲。同時,農地私有化加強了農民土地使用權的穩定性。同時,農地私有化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經過60多年的發展與完善,農地集體所有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規模經營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現在改變為農地私有制,一方面,以前的許多成果將不能夠繼續享用。這樣不僅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反而要阻礙生產的發展,造成生產發展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發展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制度也深入人民思想意識。如果將土地制度改為私有制,這與我國發展目標和人民的思想意識都是相矛盾的。因此,農地私有化并不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并不是一種好方法。
三、現有農地制度改良
(1)建立健全我國土地法律制度,明確土地產權制度。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擁有了多部有關土地產權制度的法律,但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律的建立健全,同時也要加強法律的執行力度。(2)通過法律保障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從法律上確保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長期而且有保障,防止農民的權益遭到非法侵害。必須改正通過行政途徑來處理新增人口與勞動力的土地問題,切斷新增人口和新增勞動力與土地承包關系的聯系。新增人口與勞動力的土地問題,應該通過市場的途徑來解決。(3)完善征地及補償制度。一是將征地范圍嚴格限制在公共利益范圍之內,對于其他項目不能啟用征地權,特別是經營性項目。二是通過法律的途徑,明確由市場規則控制土地經營,政府不能夠操縱或者從事土地經營。三是進一步完善征地補償制度,以實際的市場價格為標準,進行補償,包括公益性征地也要以市場價對農民予以補償。四是規范征地程序,要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和清晰的流程來進行征地,嚴格防止政府部門強制性征地。(4)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通過建立和完善各種類型的中介組織,一方面規范化農地流轉過程中的各種操作,形成規范的農地流轉市場,做到高效率的農地流轉。另一方面,進一步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產生更大的效益。
農地國有化與私有化,不僅在進行制度轉變的過程需要克服重重障礙,消耗巨大的人力與資源,破壞現有的許多成果,而且對社會根本制度進行巨大改變是很不穩妥的,極容易與人們思想意識相沖突,引發人民不滿,造成社會動蕩。在現有土地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是符合我國國情和人民意識形態的。根據我國現在的具體客觀情況進行不斷的改良,既能較少消耗與損失,也能避免引起較大動蕩,是較好的土地改革思路。
參 考 文 獻
[1]邵傳林,王瑩瑩,裴志偉.中國農地產權制度向何處去?[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1):5~12
[2]趙淑華.關于農地產權制度的理性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4(6):129~131
[3]崔寶敏,程冬民.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研究述評[J].生產力研究.2011(11):201~208
[4]許漢石.農村地權穩定性與農地長期投資研究[J].企業導報.2009(3):32
[5]梁永郭.發達國家農地產權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9(17):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