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大學畢業生群體的住房狀況不甚理想,對于仍然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支出的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日益強烈。PPP模式下廉租房性質的“青年公寓”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為了保障該項目在我國順利進行,本文利用風險層級分類的方法,對該項目的微觀層面的風險進行了詳細的識別,為有效的風險管理提供依據。
【關鍵詞】廉租房;PPP模式;風險管理
一、畢業生低收入群體目前的住房狀況
在我國,繼農民、下崗職工、農民工之后,大學畢業低收入群體被認為是新的弱勢群體。目前,該群體的住房問題越來越嚴峻,透支收入,也一定程度上使其喪失了創業以及再教育的機會。而且大學生現在的住房形勢不甚理想,租金偏高(占畢業生月收入的30%~50%)。但是居住條件總體很差,大學生作為高知識、高素質群體是我國發展的動力,對于其面臨的住房現狀需要一個有效的方式改善。
二、基于PPP模式的畢業生群體住房保障途徑分析
國家重視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規劃2012年保障性住房完成620萬套。國家注重大學畢業生群體的住房問題,但是目前我國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自給的財政支出,這成為限制保障性住房發展的瓶頸。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政府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一種合作模式,該模式主要運用在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基于“雙贏”的合作理念運用PPP模式,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支持和監管實現公共利益,而私人企業投資和經營獲得回報。
三、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項目的風險管理
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項目具有工期和投資回收期長、參與方多且目標利益不同、技術和經濟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這使得項目的風險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嚴重性,因此風險管理尤為重要。
1.PPP模式下風險識別方法的選擇。本文將PPP模式的項目風險分成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宏觀層面的風險主要來自外部因素的變化,如政治、法律、市場和自然因素;中觀層面的風險則主要是由項目本身因素的不確定性引起,貫穿各個階段,如融資、設計、建設和運營;微觀層面的風險主要指的是與項目合作方相關的風險,從合作方和第三方兩個方面分析。本文分析的主要為源于項目相關方的微觀層面的風險識別。
2.PPP模式運作模式。識別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項目的微觀層面風險,需要以清晰的相關方參與在內的運作模式為基礎。PPP模式的主要運作模式為:首先,政府根據項目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私營企業;其次,雙方簽訂合作,并且進行項目前期的策劃;最后選擇其他的項目相關方,通過協調其他相關方的合作關系,進行項目的建設和運營。
3.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項目的微觀層風險識別和管理。微觀層的風險主要指的是項目相關合作方之間的關系的不確定性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是與項目合作方相關的風險。(1)關系風險。一是組織和任命不合理。若政府和私人部門不能協調一致,做出合理正確的組織和任命決策,會增加項目后期的運行和管理成本。二是風險責任分擔不當。PPP模式風險分擔時的原則是:承擔風險方為對風險最有控制力的一方。顯然政府公共部門應該承擔更多的風險,同時獲得更多的社會經濟回報。但是,若合同中責任規定不當,則導致政府疏于職守而私人部門壓力過大而影響其應對積極性。三是合作中權力分配不合理。PPP模式的特點是在項目初始便將私人部門引入,使其更具有參與權和決策權,從而與政府部門共同分擔風險。但實際情況中,兩者的性質和地位懸殊,若政府控制權過大,便失去了該模式的優勢,從而對項目產生負面影響,增加風險。(2)第三方風險。一是金融機構。在PPP模式下,約70%資金來自金融機構的借貸。但該模式下,金融機構只具有有限追索的權力,這使得金融機構更看重項目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項目中風險不明確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采取謹慎態度和拖延的做法,使得項目資金無法及時到位。二是承建公司。承建合同簽訂中若存在不完備,后期溝通不順暢則會大大影響項目的進程和成本。若承建公司在建設的過程中,公司內部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工程的進度。重新選擇承建公司,還會增加額外的交易成本。三是運營公司。運營合同中的忽略點會造成運營公司在實際操作發生爭端,同時運營公司在營運的工程中公司內部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青年公寓”的正常使用以及功能和價值的實現。
參 考 文 獻
[1]劉衛衛,朱光.保障性住房現狀與問題分析[J].上海房產.2011,
2;29~30
[2]張建坤,王效榮,劉科偉,李俊杰.基于“公司合作”模式的大學畢業生低收入群體保障性住房價格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3;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