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繼“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之后,一輪新的蔬菜價格普漲高潮再次向我們襲來。如今,一向以親民價格示人的“大白菜”也毅然擺脫了“平價蔬菜”的頭銜,被冠以“貴族蔬菜”的高帽;與此同時,因為西紅柿價格的一路飆升,眾多快餐店也紛紛停售“番茄炒蛋”。蔬菜價格普漲問題,雖已不是新鮮出爐,卻也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蔬菜價格普漲;原因;應對策路
一、我國蔬菜價格普漲的總體現狀
自2010年的9月份以來,全國大面積的蔬菜價格持續上漲,不少城市已吃不到每斤3元以下的蔬菜了。各城市的市民都遭受很大的生活壓力,蔬菜價格遠遠超過居民食品消費價格水平,九月份全國百家大型零售企業蔬菜類零售額增幅在各類食品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速達47.7%。國家統計局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大白菜價格比3月份月同期上漲約40%,河南大蒜價格兩年漲100倍,部分大蒜市場價每公斤達到19元。其實,每年冬天都是如此,一到冬天,許多菜的價格都會翻番,有的還不止,比如大白菜,一般冬天要漲價超過一倍,但是今年的蔬菜價格上漲得讓人很難接受,不但漲幅大,而且持續居高不下。越來越高的生活支出,不禁使得城市的工薪階層緊張起來,他們一般是靠固定工資來維持生活的,現在生活基本支出加大,而工資又不會同步及時上漲,他們的焦慮和不安可想而知。
北京農業局信息中心稱,前幾年蔬菜價格增幅緩慢,目前借助通脹大環境普漲,從“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軍”,再到最近的“糖高宗”、“蘋什么”……今年以來,北京市農業局信息中心稱,11月份的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高出50%以上。目前普漲是在通脹環境上的報復性上漲,很難回落,望著超市里越來越高的菜價,這無疑對人們的自信心是一個重創。即使一部分經濟學人還在堅持說我們國家并沒有達到通貨膨脹程度,但是一些專業人士卻指出根據國際通貨膨脹的標準來算,我國早就發生了通貨膨脹。無論是不是通貨膨脹,也無論發表這些評論的人帶著什么樣的目的,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市民的呼聲是越來越高了,不滿情緒也是日益加深,這是值得大家探討并解決的問題所在。當然要解決問題,關鍵是找到發生問題的原因,下面我們就2010年以來我國蔬菜普漲的原因作如下淺析。
二、蔬菜價格普漲的原因
1.國際蔬菜價格的驅動。2001年加入WTO后,我國所有的商品都在逐步國際化,包括糧食和蔬菜。而國際整體商品價格都比我們國家的高,在國際貿易自由往來的形勢下,國內商品的價格必然會上漲,直到能夠和國際商品價格持平。其實,十年來,看看我們身邊的物品,價格鮮有下降的,只有電子產品,家電,汽車之類的除外。一切作為原材料的商品無一不在上漲,無論漲幅是大還是小,但總體來說都在漲,比較明顯受到大家關注的,先是石油的上漲,然后聽到較好的消息是糧食的上漲,接著就是肉類的上漲,近幾年來,肉類稍作了穩定,就迎來了蔬菜的大幅度漲價。我們可以看一下國外的蔬菜價格,就不難理解我國蔬菜上漲的原因了,歐洲黃瓜12元/公斤,溫室黃瓜10元/公斤,小黃瓜8元/公斤,櫻桃番茄20元/公斤。另據調查,2009年9月16日新西蘭惠靈頓市超市部分蔬菜的價格:南歐蒜0.72美元/根,菠菜1.34美元/束,胡蘿卜1.22美元/1.5公斤,蘆筍7.72美元/公斤,長黃瓜1.36美元/條,短黃瓜1.07美元/條,青椒4.52美元/公斤,西葫蘆仔3.4美元/公斤。從以上幾個典型的蔬菜價格中,不難看出,發達國家的市場價比我國都要高出2~3倍。所以,只要品種對路、品質過關,可以出口,我國的蔬菜就會銷售到國外去,畢竟出口能獲得更高的利益。現在我國的蔬菜主要出口到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這樣我國內地有限的蔬菜供應就會顯得緊張,價格上漲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是我國蔬菜進入國際市場到成熟所必然經歷的階段。
2.蔬菜的種植成本增加。近年來,我們國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在提倡健康、綠色、有機的種植理念,為了能夠不受季節的限制,只有利用溫室和大棚來種植蔬菜,而農業設施投入是相當大的。一畝的大棚就需要十萬左右,蔬菜不漲價根本不可能。而且現如今,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這些物資都在排著隊漲價時,作為與這些物資息息相關的蔬菜,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下面是一位劉記者給算的一筆賬:“現在種菜的成本比以前要高多了,肥料這兩年漲價了很多,現在買芭田牌的復合肥都要180元一袋,這個價錢算是很低的了,開春的時候更貴,230元到250元一袋,50公斤重。除了復合肥,還要施一些農機肥,也要十幾元錢一袋。農藥也漲價了,小小的一瓶10毫升的農藥也要賣5元。平均一年要買一噸的肥料,這樣算下來,單在肥料的花費上就要2000元左右。”現在,北京的蔬菜有75%左右的蔬菜是從外地運來的,在五里亭批發市場從事蔬菜批發的李先生表示,其檔口的菜大部分都是從云南運過來的,每天都運兩車的菜,以保證零售商的貨源,在運輸成本上,運費比往年高出80元/天,現在工人的勞務費也提高了,在人工費方面,每天要比去年多付出200~300元。各種各樣的調查顯示,當前各種商品普遍漲價,蔬菜同樣應該漲價,否則就難以維系。
3.流通環節多造成蔬菜價格高。目前超市里農產品的一般流程是從農民到批發商,再到供應商,最后是超市物流采購,通常需經過4個以上的環節,成本至少上升了15%~20%,導致產業鏈的兩端農民和消費者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這樣一來,由于近年來物價普遍上漲,那么流通環節中的每一個環節的成本都在增加,就拿超市的進場費來說,一般大型超市的進場費都在14萬元左右,近兩年逐年上升,加上海報費、條碼費、等其他管理性收費,每年的費用超過20萬元。此外,超市還有另外一筆費用,就是在超市促銷的時候一般超市和廠商都要讓出百分之三十的利潤。超市的進場費再加上銷售返點,還沒上柜臺,蔬菜就無形中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負擔。一些超市仍舊表示,比起其他的食品,它們在蔬菜上的利潤并不高,很多超市設立蔬菜柜臺主要是為了吸引客流。賣菜雖然是個經營性行業,但社區菜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老百姓,一頭連著成千上萬的菜販,直接關系著無數人的基本生活。因此,由于流通環節多而造成蔬菜價格上漲也是必然的。
4.菜地萎縮菜農減少。城市化的建設,大大排擠了郊區的菜田,房地產熱侵占耕地,使大城市農產品自給能力嚴重弱化。根據南寧市農業局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2009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237萬畝,總產量328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加21.11萬畝、29.5萬噸。從數據上看菜地面積和蔬菜產量在增加,但該局的蔬菜科一位工作人員卻透漏說:“城市不斷擴張,近郊常年菜地流失嚴重,新菜地的開發遠跟不上城市擴張的速度。”菜地上開發樓盤、企業建廠、公路建設……在城市化進程中,種菜被“種”廠、“種”樓所替代。根據有關人士的介紹,許多以前的菜地都變成了現在寬闊的馬路。
菜地在萎縮,種菜人的狀況也不樂觀,就全國來看,現在能種菜的人大部分是老人,婦女,而一些青壯年的男人大多會去城市打工掙錢,現在菜農的質量和數量在明顯的下降。大家都認為菜價時漲時跌,風險大,沒保障,種菜要起早貪黑,風吹日曬,很辛苦,現在的年輕人都難以承受,現在活躍在田里的,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甚至是老婦人比較多。在城市的近郊,有的農村旁邊就可能有幾十家企業敞開大門招聘年輕的工人,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每月可領取幾千元的工資,這樣的吸引力自然把村里的年輕人全都“帶”走了,留到田間地頭的也只能是那些老人、婦人了。中老年人種菜帶來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種菜是個勞動強度很大的活兒,很多老年人在體力上吃不消,接受農業新技術的能力有限,市場信息不靈,使得他們在蔬菜種植的品質和產量等各方面會大打折扣,這不能不說是蔬菜供應緊張的一個原因。
5.自然災害導致蔬菜價格上漲。大白菜、土豆和蘿卜等原來是北京冬季的當家菜,今年一上市,價格就暴漲。10月29日,新發地市場的大白菜的平均價是0.48元/斤,而去年是0.16元/斤,上漲200%;土豆的平均價是0.9元/斤,去年是0.63元/斤,上漲42.86%;白蘿卜的價格是0.6元/斤,去年是0.2元/斤,上漲200%。
北京新發地市場統計部負責人劉通認為,白菜、蘿卜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的“大小年”現象所致,去年價格過低導致今年的種植面積減少,價格有恢復性上漲。白菜、蘿卜的價格上漲也與天氣的影響有關,9月中旬降溫,張家口的大白菜、白蘿卜受凍提前退市,供應一度出現斷茬。目前上市的大白菜以河北中部的唐山玉田為主,河北南部的大白菜受前期低溫影響,包心狀況不好。土豆價格今年一直較高,劉通說,去年秋季,北方土豆主產區受大旱影響減產;今年春天受西南大旱的影響,云南、廣西的土豆減產,全年的供應都比較趨緊。目前上市的土豆以河北張家口的土豆為主,張家口夏季受幾次強降水的影響,一些地塊被水淹,一些地塊的(土豆)秧子被水沖,產量下降。內蒙古、甘肅的土豆今年的產量也不理想。
三、對我國蔬菜價格普漲應采取的應對策略
1.建立農超對接。至于解決方案,農超對接是一個途徑,這一模式的重要性不在于拉低了蔬菜銷售價格,因為其占總體蔬菜采購比例很小,并不能影響菜價上漲的大趨勢。蔬菜這類生鮮農產品,訂購、種植和交貨周期長,極易產生需求扭曲現象。而農超對接的主要貢獻在于縮短了供應鏈的長度,使需求信息更加快速準確的傳導,減少了供應鏈上的需求波動和價格波動,進而減少了“牛鞭效應”。過多的流轉環節仍是蔬菜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中間商扮演著給菜價“加碼”的重要角色。在這一點上,國外有所不同,他們的蔬菜從田間地頭可以直接進入超市,節省了很多成本。我國現在的一些超市已經在向這方面發展,在這些超市的蔬菜價格一般會比別的蔬菜價格低一些,也很受市民們的歡迎。
2.發揮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強化運用市場化非調控手段調節市場。在現在的蔬菜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除了提出的加強計劃生產、宏觀調控、給與補貼、擴大生產等建議,還要傾向于通過市場的方式進行調節,逐步強化運用市場化非行政調控手段調節市場供需進而達到穩定價格的目的,堅持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手段來控制蔬菜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總的來看,短期來說,政府可以通過對市場的監控和分析,在預測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下跌時,收購可儲藏的蔬菜,待價格大幅上升時再將儲藏的蔬菜投入市場,穩定價格。長期來看,應盡快大力發展“農超對接”等新型流通模式,減少生鮮供應鏈的流通環節,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這才是減少蔬菜價格波動的根本措施。
參 考 文 獻
[1]李振宗.實施蔬菜產業企業化經營推動蔬菜經濟快速高效發展
[J].2006.8~12
[2]王智強.舒城縣無公害蔬菜發展淺探.現代農業.2007
[3]楊曉峰.蔬菜產業發展探索[J].企業導報.2010(10)
[4]馮振興.徐州蔬菜產業發展戰略及措施.2004
[5]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創新的源泉[J].中國農村經濟.2005.4~15
[6]高啟杰.農業技術推廣行為中的農民行為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