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科技創新態度與能力的人力資源,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傳統的中國文化人文理想厚實、科學精神薄弱。文科創業教育現代化所需的內部推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難找到支持,創業心理的各種功能也被壓抑和限制,出現“蝸居”征候。
【關鍵詞】文化負累;創業;蝸居
“負累”即包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往往對人的自我價值和權利持否定態度,進而否定人的自由,扼制人的主動創新精神,所培養的人總是表現出一種極強的自尊而缺乏獨立自由的人格。”這種文化傳統也影響著當代文科大學生的創業。
一、文化負累下的文科大學生創業“蝸居”表象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與精英就業觀的不對稱發展
這種發展,折射除了高校、家庭及文科大學生個體在求職過程中的浮躁心態和短期心理效應。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教育資源自然合理配置的過程,然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與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對接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共進性”,再加上精英教育時代就業觀念的影響,往往會使文科大學生“有業不就”。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向精英階層集中的現象。“精英情結”深深地束縛住了人們的觀念,限制了文科大學生就業觀的定位。“社會上長期受計劃分配體制的影響,人們短期內還無法改變傳統的一次性就業、職業終身制的觀念和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正在從精英需求向大眾需求轉變等觀念,還沉迷在“天之嬌子”幻界中,因此,許多人依然將大學生定位為特殊人群,認為大學畢業后就應該“吃皇糧”、有好工作。”這就使他們選擇工作總會發生與專業不對口、并不是自己興趣所在等問題。
(二)呼喚理想的平等社會理念與現實就業歧視的隱性矛
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受寵,而民主觀念始終被拒斥在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民主的觀念價值始終遠離主流文化。在呼喚公平、平等的社會主流理想下,大學生尤其文科大學生的就業仍然受這種影響,存在許多不公平的待遇。如企業用人過于理想化,超出了我國目前一些大學的培養水平。“不僅要求知識面寬廣、動手能力強、專業基礎扎實,學歷層次高,還對長相、心理、家庭等方面提出苛刻要求,這使許多文科大學生望而卻步。”一些企業認為文科大學生缺乏技能,可替代性強,這使文科大學生感到工作無法實現自身價值,容易被社會忽略。例如,招文科大學生非名牌大學的不要、非男生不要、非有經驗的不要。加之,部分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本身有缺陷,或只看眼前,缺什么人找什么人,沒有人力資源發展規劃;或組織架構設置及崗位設定憑經驗、靠感覺,沒有合理規劃。
(三)文科大學生個人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制衡
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當今的文科大學生缺乏自我創新意識。經濟全球化化浪潮沖擊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組織的生存發展往往需要看得見的經濟效益。因此,一方面,“社會環境正處于比較復雜的交替時期,使得社會組織呈現出典型的急于求成特點,片面追求生存效益、過于關注暫時利益,不重視文化建設和核心競爭力、軟實力這類長遠目標的構建。”因此,一方面,文科大學生有被“定位”的潛憂;另一方面,文科大學生對自身素質要求不明確、不現實,或者自認為文科大學生的作用可以被替代,或者高估自己的社會價值,這也加重了文科大學生就業的內在壓力。
二、文化負累下文科大學生創業心理“蝸居”征候出現的原因
(一)經濟發展模式變更的沖擊
我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強勁發展,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傳統上采取低人力資源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戰略,這主要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歷程。同時也造成了過度注重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忽視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使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緩慢。大學生就業難,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穩定發展。文科大學生的“管理、創新”優勢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文科大學的作用沒有再更大范圍內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二)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影響
傳統文化重經典,輕理性;重承傳,輕創新。成為了文科大學生創業的又一思想阻礙。具體表現在:一是大學生普遍對薪資期望過高,不愿“屈就”,從而抑制了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二是造成了地區和行業之間人才配置的不合理,去“北上廣”很受文科大學生的推崇;三是還存在行業歧視,一些文科大學生看不起體力勞動型的工作。調查顯示,“一個月薪為2500元的藍領工作遠不及一個月薪1800元的白領工作吸引力大。”
(三)高校的文科專業設置,學科建設與經濟發展需求的錯位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凸顯了高校文科專業結構設置、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后果。一些高校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大量擴招教育成本相對低的文科,造成同類型畢業生增多、水平下降、與社會需求脫節,給就業帶來明顯壓力。“部分高校專業設置名稱投考生及家長所喜好,追求專業名稱時尚,但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專業名稱相差甚遠,專業特點不鮮明。總之,當前高校專業結構設置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存在矛盾與沖突。”同時,高校文科專業課程設置不理想,如教學內容老化、與時代相脫節;專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相脫節,課程設置與社會實踐和大學生就業沒有直接聯系;只關注書本理論的傳授而缺乏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課程指導和實踐運用。
(四)大學生培養模式與現實社會需要的錯位
我國延續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比較強調安穩、守舊,不鼓勵創新和創業。改革開放30多年,雖然人們的理念有所變化,但傳統文化因素對文科大學生創業仍然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從整個社會來看,雖然有一些文科大學生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取得了成功,但社會的整體創業氛圍還不夠濃厚,對選擇自主創業的文科大學生也存在諸多聯想和猜疑,甚至認為沒本事找到好工作才去創業。加之,社會思潮中“以成敗論英雄”,頌揚成功的創業英雄但卻難以寬容創業失敗者,從而使大學生在放棄“工作”選擇去創業時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擔心創業失敗而不敢大膽開拓。同時,我國當前整體的社會誠信文化意識還比較淡薄,市場經濟秩序有待進一步改善,這些都給涉世未深、缺乏商場歷練的文科大學生創業者帶來了很大阻礙,影響了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此外,因為歷史的原因,正如“錢之問”的叩問所指出,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很難走出“應試型”的桎梏,出現在校期間是“考試型人才”的學生,找工作時變成“無所適從型”的迷茫者。
三、文化“負累”下文科大學生創業出路的探索
(一)文科大學生的重新自我定位
一種傳統一旦形成,要轉變,必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觀念的轉化。“我國高等教育跑步實現了‘大眾化’,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說,具有普通性,不應該有什么特殊性或特別要求。”這個現實,也是大學生們所應該具有的基本認識。在解決文科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時,國家和各級政府想了不少的辦法。然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是文科大學生自身能夠正確定位,把自己放到普通勞動者的位置。自己和沒有上過大學或大學里其他專業的人相比,只是在某一方面有多點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具體工作時可能有優勢、但還必須不斷繼續學習。文科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時應和其他人一樣,從事任何工作都是正常的,沒有什么崗位不應該去干。這才是“大眾化”階段文科大學生應有的觀念。
(二)高等教育要適應現實發展改革的必然
高校的創業教育對當代文科大學生創業理念的樹立和綜合素質的作用至關重要。如何引導更多的文科大學生走進創業大門、走好自主創業之路,這是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1)加強健康人格發展引導。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對文科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整體素質的培養,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合作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膽略和堅強的意志,增強大學生樹立完善人格的主動性,提升文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優勢;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實踐途徑,如社會調查、勤工儉學、科技創新等活動,使大學生在了解社會、經受艱苦鍛煉之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為文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充實、提高自己的良好環境和必要條件。(2)注重創業綜合素質培養。首先,抓好創造型人才典型的宣傳。在文科大學生群體中樹立勇于創新、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或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向大學生介紹社會上文科畢業的成功人士、優秀校友的創業歷程。其次,培養大團隊精神。這對創業者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知識互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與理工科同學的實踐、實驗性團隊合作,將為將來創業奠定基礎。第三,開展一專多能的通才教育。通過組織文體競賽、表演等活動。培養學生一專多能、多才多藝、全面發展。(3)努力塑造文科學生的創新意識。改革開放后,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教育發展固有的滯后性和“應試”的壓力。使我們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創新不足,難以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對大量創新人才的需求。黨的十七大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也是我們在文科創業上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建立新的教育評價體系提供了依據和發展方向。
參 考 文 獻
[1]王世斌,申群喜.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多維透視[J].福建論壇.2007(10)
[2]上官子目.創造力危機——中國教育現狀反思[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田永坡.人才資本一般性和專有性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4]邱少明.日益凸現的大學生就業難透析:現狀、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
[5]曾慶雙.影響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因素及對策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
[6]潘懋元.中國當前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若干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04(4)
[7]馮澤永.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啟示[J].醫學教育探索.2004(4)
項目基金: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課題(JRS-2011-1091);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與研究課題(11457291);秦皇島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課題(201101A520);2012年團省委、省社科聯“調研河北”社會調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