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重頭戲,作為地方機關報,地方黨報承擔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好經濟報道,傳遞經濟信息、指導社會經濟工作,監督社會經濟活動的重任。本文從四方面分析《廈門日報》如何做好經濟報道,同時也分析其在經濟報道中尚存的欠缺,以求全面、客觀為地方黨報如何做好經濟報道提供借鑒。
【關鍵詞】黨報;經濟報道
一、經濟報道內容:有硬有軟,有深有淺
不少報紙強調“軟些軟寫再軟寫”,以滿足讀者淺閱讀和追求趣味的需要。但地方黨報是機關報,肩負傳達經濟政策,引導經濟建設的重任,僅追求“軟性”行不通。《廈門日報》的經濟新聞有硬有軟,軟硬兼顧。硬新聞主要涉及宏觀經濟層面的報道,如國家經濟政策等。而經濟報道中的軟新聞則以本地新聞、區域新聞為主,涉及中微觀經濟層面,如報道《半夜起床發現肉餡冒藍光》、《美贊臣孕產婦奶粉保質期內“長蟲”?》等。軟硬兼顧使經濟報道既涉及宏觀經濟層面,又涉及中、微觀經濟層面,最大限度滿足讀者需求。
二、報道手法:既講故事,又講道理
《廈門日報》的經濟報道報道手法多樣,一語概之,即既講故事,又講道理。(1)講故事。新聞就是報道事實,講故事應該是新聞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廈門日報》的大部分經濟報道都用講故事的手法。經濟報道《樓盤促銷攬人氣售樓員嗓子都啞了》從售樓員接待客戶,嗓子啞了講起,將售樓現場情況,市民看法,房地產商觀點等娓娓道來。(2)講道理。經濟報道的報道手法應以講故事為主,講道理為輔。在《廈門日報》中,講故事的經濟報道常是通訊,人物訪談或消息,而講道理的經濟報道通常是深度報道和評論。深度報道常在講故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剖析,闡述其中的道理,以理服人。與深度報道相比,短小精悍的經濟評論更在講道理。經濟新聞評論要有對市場經濟全面而準確的把握, 更要有對財經資訊的精到而獨特的詮釋和分析。
三、報道的時效性:緊跟時效,且適時設置專題、專欄
經濟新聞的報道應緊扣新聞時效性,抓住潮流,把握時機,報道時效性強的經濟新聞,而非舊聞。《廈門日報》進行經濟報道時“緊跟大局,緊盯地方”。所謂“緊跟大局”,即摸清全球、全國的經濟形式和潮流,緊跟中央經濟方針和政策要求,不放松對主流經濟的關注。“緊盯地方”指做經濟報道時,要明確地方主要經濟動態,經濟活動和經濟事件,并及時報道。做到“緊跟大局,緊盯地方”,自然能做到保證經濟新聞的時效性,從而在競爭中占優勢地位。此外,做好經濟報道要注重特殊時段,報道相關活動。今年恰逢廈門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廈門日報》抓住這一意義,策劃專版,進行各領域的經濟報道。圣誕節、元旦前,《廈門日報》也不失時機推出“雙蛋”特別策劃,介紹美食,傳達商場優惠信息,吸引讀者閱讀,并刺激讀者消費。
四、從經濟報道的目的看:堅持“三個貼近”,達到“二個目的”
2002年,胡錦濤書記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提出新聞三貼近原則。《廈門日報》將三貼近原則運用到經濟報道實踐中,力求真正做好經濟報道。首先,在經濟報道中不好高騖遠,好大喜功,而是如實反映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黨刊貼近實際,既要做到真實、準確,還要注意和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性、真實性。其次,《廈門日報》的經濟新聞報道貼近生活,反映經濟領域的熱點、難點、焦點。熱點、難點、焦點是經濟生活中最該報道的,也最受讀者歡迎。以上為《廈門日報》在經濟報道中的有益探索,但《廈門日報》的經濟報道也存在些許欠缺,主要體現在:(1)定位準確,但缺乏特色。《廈門日報》是市委機關報,其定位為“辦海峽西岸最好的主流大報”,定位非常明確。然而與《廈門晚報》、《廈門商報》、《海峽導報》比,其經濟報道卻缺乏與定位相關的特色。《廈門日報》經濟報道特色的缺乏還體現在新聞同質化的媒體背景下,其經濟報道少有獨家新聞。(2)專版專設,但版面不固定。《廈門日報》設有經濟新聞專版,報道的都是經濟新聞。然由于稿件來源途徑窄、可報道經濟事件不足以成一版等原因,《廈門日報》的經濟新聞專版時有時無,有時有經濟新聞專版,有時沒有。專版設置的不固定不利于引起讀者的注意,擴大專版的知名度,并最終建立專版的“品牌”。對《廈門日報》來說,維持經濟專版的固定性,做到每天有經濟專版,是較大的挑戰。
參 考 文 獻
[1]李泉佃.不找“市長”找“市場”——廈門日82%自費訂閱率分析[J].中國報業.2010(4):13~15
[2]謝建曉,好新聞重在講故事[J].新聞愛好者.2011(6):127
[3]新聞學.當前經濟新聞評論變化管窺[J].新聞界.2007(1):133~134
[4]張軍.黨刊如何實現“三貼近”[J].新聞世界.2011(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