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壺,它的名字是宜興”。宜興盛產紫砂壺,這是全世界皆知的一件事。潮州也產紫砂壺,但它的名字叫朱泥壺。茶具始于宜興,傳到潮州后由當地的工藝師用潮州的朱泥因地制宜發展創新而來。宜興紫砂壺與潮州朱泥壺應是兄弟關系,在當地兩種壺具皆而有之。質地基本相同命名不同,宜興紫砂壺與潮州朱泥壺究竟有什么異曲同工之妙呢?下面我想略談宜興紫砂壺與潮州朱泥壺的異曲同工之處。
一、原料的異同
宜興的紫砂壺泥料分低皂青紫泥、石黃、凈水泥、墨綠泥等。紫砂壺的泥原料含鐵量達8.83%,材質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可塑性好。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33.4%,塑限
15.9%,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2)干燥收縮率中,紫砂陶從泥胚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范圍較寬,變形率小,生胚強度大。(3)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有良好的透氣性。(4)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就具有平整光滑的外形。潮州的朱泥壺,顧名思義是用朱泥制成茶壺。朱泥俗稱“紅泥”,是紫砂泥料中的一種,屬天然礦料,綠色材質,原土的最大特點是含氧化鐵量極高,成土黃色,燒制后轉紅色,質地細膩柔韌而不含砂,可塑性遠勝于紫砂泥。其成品便可形成獨特優點,質地堅實而顆粒結構較瓷器疏朗,表面平滑卻能保持低微的吸水性和透氣性。
二、成型方法的異同
撇開工業化生產的注漿,宜興紫砂壺與潮州朱泥壺的成型方法相同,都用手工完成。宜興紫砂壺在成型時,先要把錘煉黏熟的紫砂泥捶成泥條,打成泥片,然后根據作品的大小,切成各種規格,順序操作。紫砂壺成型的順序是:先做成壺身,按上底口,再接上壺頸、壺嘴,另制壺蓋的子等附件。制作時,運用豐富的經驗,熟練的技巧,不同的工具,使器形渾樸,線條流暢。整個操作,均以手工進行。潮州朱泥壺的成型手法迥異于宜興紫砂壺,它采用的是古老的轆轤手拉方法,其成形過程系將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內外翻轉,構成塑造技藝的運動空間,成型時手指和手臂相對的捏、壓、按、擠,促使胚體紋轉多姿。而塑造運動之快或慢,沿弧線止旋或沿直線上提,按壓或捏擠,使器物的形態或端莊圓彈,或挺拔秀麗,或節奏鮮明,或韻律柔美,顯示出技藝美與形態美的融合。手拉成型法具有靈活多變,隨意而就的特點,造型的變化,能在一剎那間完成,這是潮州手拉朱泥壺的獨特之處。先拉壺身再拉壺蓋,大小及造型完全由雙手控制,壺蓋嚴密合縫,奘鑲壺把、壺嘴,使手拉朱泥壺造型比例協調,富于藝術性。
三、造型的異同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豐富多彩,有幾何形體紫砂壺造型,它是根據球形、筒形、立長,長方及其他幾何形狀變化而來的。是最常見的造型,俗稱“光貨”。其造型講究立面線條和嚴面形態的變化。幾何形體紫砂壺造型又分為圓器和方器兩種。圓器講究“圓、穩、勻、正”,并要求“柔中寓剛”。圓于圓之圓中有變化,壺體本身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均勻,比例要恰當。整個造型要端正挺拔。方器造形講究“方中寓圓”,要求器皿線面挺拔平正,輪廓線條分明。宜興紫砂壺還有自然形體造型,它取材于植物、動物的自然形態,最能代表制壺藝人的匠心獨運,已造化為師。因為這種紫砂壺的造型帶有一些浮雕、半浮雕的裝飾,俗稱“花貨”。
紫砂壺花貨主要是用提煉取舍的藝術手法,利用自然形態的變化來造型。宜興紫砂壺的另一種形態是筋紋器紫砂壺造型,它是將花木形態規則化,使其結構精確嚴格,制作精巧的一種陶瓷造型。其特點是將形體分作若干份,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成于精確嚴格的結構之中,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潮州朱泥壺的造型以幾何形體為主,多似宜興“光貨”,即古人“圓非一相”,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處理朱泥壺造型的各種比例關系及形式變化。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重復的方法,在統一中求變化;另一種是對比的方法,在變化中求統一。所謂重復的方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同類體形或長短不一的同類線條來收集造型。對比的方法,就是兩個極端組合在一起,稱為對比。利用線條的曲直、長短、形體的大小,壺面的寬容,空間的虛實,泥色的明暗等對比手法,是潮州朱泥壺造型變化豐富、生動活潑。
宜興紫砂壺、潮州朱泥壺都是中華民族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宜興紫砂壺在做好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潮州朱泥壺更應該吸收傳統的工藝優勢,在傳統的優勢基礎上催陳出新,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