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建立有中國特點的適用性強的減排模式。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人類向往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生態文明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與發展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明確提出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嘗試有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途徑,并取得了積極成效。低碳經濟有兩個基本點:其一,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當今中國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體的經濟,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一般為2/3。這種典型的碳基能源經濟,使我國經濟和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強度相對較高,節能減排形勢非常嚴峻。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根本上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能避免因溫室效應而帶來的氣候變化災難,符合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利益;但從現實看,在能源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之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如開征碳關稅、被迫關停高碳耗企業等)將可能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直接影響國家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龐大的能源消費導致了總量巨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是不爭的事實。當前中國所面臨的是雙重壓力,一方面過度排放溫室氣體會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發展帶來危害,影響乃至阻礙自身經濟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為借口,不切實際地向中國施壓,使中國政府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如果能結合本地實際,提前做好規劃、率先推行低碳經濟,對搶占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新制高點意義重大。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性與基本策略分析
低碳經濟并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低碳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和必由之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有史以來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共同探索這種新的發展模式。目前,國際社會已經對低碳經濟理念和原則達成共識,我們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如何具體實施低碳經濟,這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探索、試點、交流、合作與推廣。誰在低碳經濟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誰就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就擁有國際競爭力。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性?!暗吞冀洕贝砹宋磥斫洕l展的新的產業模式與經濟增長點。低碳經濟不僅涉及技術革命,還會影響和牽動經濟社會變革,并且將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推動力。一是中國能源消費的調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耗國,中國不在能源戰略上進行調整,改變對煤炭依賴過大的消費特點,將難以減輕碳排放的壓力。為此,中國應該在能源消費多元化、煤炭利用的多元化等方面下工夫,以多種政策來引導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二是結合中國國情,有效推動新能源技術的應用。中國在新能源利用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相對較小,市場對新能源的接受度也較高。新能源的發展還能帶動起相關的產業鏈,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容低估。三是新能源汽車應該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重要產業。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要比傳統汽車小得多,在中國推動新能源汽車,以中國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路子,甚至會顛覆傳統汽車產業的某些模式。四是低碳經濟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大有可為。因為目前國內出現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問題,主要還是源于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源于覆蓋全國的低端制造、低端生產、低端加工。按照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淘汰低端制造產品和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對現有的低端制造產業和產品通過技術改造、產業升級以及新技術和新手段的采用,減少污染排放,提高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還要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新型產業,特別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達到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產業取代傳統低端制造業的目的,使污染排放形成自然下降、結構下降趨勢。
四、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經濟不僅強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優化能源結構、擴大低碳產業投資、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繁榮。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重點需要抓住以下幾個重點:(1)要開發低碳居住空間,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在建筑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陽能、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倡導居住空間的低碳裝飾、選用低碳裝飾材料,避免過度裝修,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家用電器。城市交通方面:一是大力發展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的慢速交通系統;二是鼓勵大中城市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2)積極推進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發展。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重點發展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大力推行節能減排,進一步普及推廣沼氣,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加強和改進林業生態建設和管理,擴大造林面積,提高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積極發展森林碳匯。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資源生產率放在科技發展的優先地位。組織對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能源利用技術、能源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等進行自主創新,努力在能源科技上取得新突破,為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3)倡導健康文明的低碳消費模式。努力減少以高能耗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大力提倡太陽能等家用節能產品。努力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努力減少交通出行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家用汽車的排放量,盡量使用城市公共交通,減少小汽車行駛,積極響應無車日活動。在衣食住行中革除脫離實際需求的要“面子”、講“排場”的陳規陋習,自覺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樹立提倡節儉、反對浪費的傳統美德。(4)轉變發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應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低碳經濟約束性指標,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強制推行低碳經濟技術,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杜飛輪.低碳經濟[J].宏觀經濟管理.2009(7)
[2]龐昌偉.發展低碳經濟維護生態安全[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9(1)
[3]胡淙洋.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1)
[4]李友華,王虹.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5]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6]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2)
[7]李建建,馬曉飛.中國步入低碳經濟時代——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之路[J].廣東社會科學.2009(6)
[8]龔建文.低碳經濟:中國的現實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09(7)
[9]馮之浚,牛文元.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9(8)
[10]莊貴陽.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困難與障礙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