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社會轉型期不容忽視的戰略問題之一就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如何轉移也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近年來,隨著重慶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市區。山城“棒棒軍”便是這個流動大軍中最典型,最具地方特色的現象。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重慶“棒棒軍”
一、山城“棒棒軍”生存狀態調查
(1)年齡:最大74歲。此次調查的棒棒中,女性只占1%左右。從年齡看,50歲左右居多,調查中遇到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74歲;從文化程度看,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初中及以下學歷占85%左右。(2)收入:最低不到300元。棒棒收入不穩定,平均每月收入800~900,兩極分嚴重,最少的每月不到300元,多的可達1500元左右。也有個別收入超過2000元,一般是因為有一些技能,比如裝修房子、修理器物等。
二、“棒棒軍”涌現的原因
僅在重慶市區,“棒棒軍”就有20萬,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呢?因為在重慶,農村的土地,平均每一個人大概就是一畝二分地左右,這一畝二分地里面,只有四分多地是水田,其余的都是山坡。在重慶,像這樣的農民有1300多萬,而耕地只有2000萬畝,只夠415萬人耕種,其余900萬人無地可種。從資本方面研究,土地是屬于貨幣資本,而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土地是價值形成的物質條件。然而,當土地滿足不了需求,不能給人們提供與勞動結合的物質條件時,就必須考慮其它創造價值的方法。對于山城乃至西部地區的農民而言,脫貧途徑主要包括進行農業深加工來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進城務工。而由于貧困農村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之經費困難,實現農業深加工對很多農民來說難度較大。因此,進城務工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是比較現實、可操作性較強的選擇。
因此,對農民進城務工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進行研究是很必要的。最早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研究的是阿瑟·劉易斯。他在《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通過理論模型論證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具有二元經濟結構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增長的基本途徑。他認為,在那些相對于資本和自然資源來說,勞動力如此豐裕,以致在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很小的國家里,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在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很小甚至為負的情況下,農村出現勞動力剩余。從GDP增長較快的國家和地區的調查數據看來,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的下降帶來了名義GDP的快速增長。日本在工業化加速的1950~1975年間,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從46.98%下降到13.83%,同時期國民生產總值也從3.947萬億日元增加到148萬億日元,名義GDP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6.31%,最高年份達到了37.9%。韓國在其勞動力轉移最快的1965~1980年間,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從58.46%下降到34.01%,國民生產總值也增長了48倍,名義GDP平均增長率高達28.4%,最高年份到達了36.9%。臺灣在其勞動力轉移最快的1966~1980年間,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從43.44%下降到19.50%,名義GDP也高達17.83%。因此,要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有效的轉移。
馬克思沒有直接論述農村剩余勞動力,但他在《資本論》中提到“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資本論》第一卷261頁)。他還指出當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時,就會出現機器排擠工人的現象。我覺得這個觀點也可以運用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上來。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是經濟發展過程的必然現象。城市化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遠遠不能容納全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中國家推行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政策并沒有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后來許多國家又重新開始把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中心,由城市轉移到了農村。
三、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及問題
(1)農村發展落后。農村經濟的落后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民不具備文化知識和高技術,無法從事高技能的工作。(2)就業結構不合理。以重慶市為例,很大的特點就是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中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大體為43:32:25,二三產業不夠發達。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主要以從事傳統農業和為主,從事二三產業就業為輔。(3)鄉鎮企業的吸收能力減弱。鄉鎮企業過于分散,地區結構不合理,導致就業容量減少。并且在經歷粗放式經營之后規模大為縮減,資金增密,因而對簡單勞動力的吸引力越來越小。
四、關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的思考
(1)首先,當然還是必須從實際入手,尊重市場規律。對農民進行勞動力轉移的時候,應該在尊重市場機制調節的基礎上,鼓勵農民工到缺乏勞動力的地區就業。政府要放寬限制勞動力市場的政策和制度,尊重市場運行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完善市場運行體系。(2)加強農村教育和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知識技能,加強農民的市場意識,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從1999年開始,重慶市啟動一項“百萬農村勞動力大轉移”的工程,市政府有一個宏偉的目標,讓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經過培訓掌握一兩項勞動技能后,再把他們成建制地輸出去。
注:以上兩張圖表引自周曉津《重慶市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3)發展鄉鎮企業,擴大就業機會。要加大對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地區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換、增值效益,延長農產品產品鏈,從而拓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4)改革政策和制度。政府應該在稅收、勞動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民轉移就業的優惠政策,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規范農村合理分配,減輕外出務工農民的負擔。還要改革戶籍制度管理,拆除城鄉壁壘,給進城農民以市民待遇。改革和完善教育體制,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子女就學,讓農民更安心地進城務工。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只有大量地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徹底改變了一、二、三產業的就業結構,才能給農業現代化開辟出比較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最后真正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選讀本)[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2]阿瑟·劉易斯.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M]
[3]張佑林.二元經濟結構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4(12)
[4]周曉津.重慶市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鄉統籌發展戰略[J].重慶藍皮書.2009
[5]殷克東,王海青.諸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轉移研討[J].企業導報.2010(7)
[6]王良健,周靜愷.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宏觀思考[N].中國經濟時報.2001-08-31
[7]李文政.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