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不少制造業企業紛紛裁員或者破產倒閉,如何幫助制造業更好、更快的良性發展,不僅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務,更需要制造業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制造業;產業升級
一、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1)地區發展不平衡。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區制造業分布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根據零點調查樣本數據統計分析,按照經濟地帶劃分,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占全國總量的77.82%,中部占13.14%,西部僅占0.10%。規模以上制造業工業企業數量,東部占69.7%,中西部地區占30.6%,東部規模以上制造業工業企業實現利稅占全國總額的79.7%,中西部僅占20.3%。(2)產業集聚基本形成規模。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迅猛,全國280多個城市中有160個擁有不同程度的企業集群。浙江、廣東、江蘇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集群明顯,中西部許多城市也有集群模式。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還處于萌芽階段,主要集中在長三、珠三和閩南地區,而且以傳統制造加工業居多,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來獲取競爭優勢。(3)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目前,我國制造業多處于產業鏈低端,資源利用率低,研究開發能力弱,市場營銷能力差,產品附加值低而且同質化嚴重。
二、我國的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制約因素
(1)勞動力因素。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供給充足,但整體素質仍然偏低。制造業升級需要吸收具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尤其是復合型管理人員和高級技工需求較大,而我國這部分勞動力供給不足。因而,我國目前勞動力供給狀況與制造業產業升級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將影響著我國制造業升級。(2)資金因素。我國制造業的融資渠道主要依靠自身運營,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規模的擴大,自身資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企業需要尋求外來的資金來源,而貸款難長期困擾制造業。銀行貸款手續時間長、審批復雜,同時銀行基于經營安全的原則對于貸款的制造業企業要求高,使得制造業難以快速發展。(3)技術因素。我國制造業生產的產品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門檻、技術含量、附加值低。由于自身資金和技術水平所限,企業只能依靠模仿大品牌產品或集中于成型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上,不能根據市場的狀況和消費者的需求開發新產品,造成企業產品單一、樣式陳舊,缺乏市場競爭力。(4)管理因素。我國很制造業企業目前仍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企業主集權管理,企業的關鍵職位由血緣關系人擔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規范,管理手段原始,管理方式隨意,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和激勵機制,無法調動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參與意識,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我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對策
(1)政府政策的支持。第一,營造制造業產業升級的良好環境。開放壟斷行業,改善企業的生存環境。規范行政執法,減少行政干預,維護市場秩序。支持高成長性制造業企業做強做大。結合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制定產業政策、扶持政策和發展規劃,建設產業園區,聚集市場,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引領和支撐企業產業升級。建設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及時公開發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動態等信息,建立市場監測、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降低企業系統風險,指導企業良性發展。第二,在稅收、融資、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幫助。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環保、土地、產業政策等手段,引導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設立技術創新發展基金,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支持企業發展。對于達到一定級別的技術創新項目,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另外,政府還可以組織面向企業的國際國內交流或招商活動,為企業牽線搭橋。(2)制造業企業自身應提高核心競爭力。第一,推進技術與產品創新。一般來講,RD占銷售額1%的企業難以在競爭中生存,占銷售額2%的企業可勉強在競爭中維持,占銷售額5%的企業才有競爭力。因此必須要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技術改造相結合,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強人 才的培養,逐步實現創新-技改-創新的良性循環。積極同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促進產品升級、工藝升級和功能升級。第二,重視金融工具的作用。隨著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經滲透到全球經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金融市場與制造業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傳統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務產業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產業模式轉變。因此必須有效使用金融工具進行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再造,形成的多元化風險化解體系。
參考文獻
[1]齊志強,張干,齊建國.進入WTO前后中國制造業部門結構演變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2)
[2]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勞動力變動趨勢及判斷
[R].2011
[3]羅仲偉.加快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思路[J].中國社科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