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相當普遍,會計信息失真直接影響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探討會計信息失真的類型,并采取一定的手段加以防范與治理,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企業自身良性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類型;對策
一、會計信息與會計信息失真的內涵
(1)會計信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2)會計信息失真。指會計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不一致產生的信息虛假,即財務報告反映的情況與原始憑證不符。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類型
(1)無意失真。無意失真是指基本會計信息的控制人員由于職業道德,專業素質等內因以及行業會計制度的規定等外因的影響,造成的對政策法規理解不透,運用相關條款不當或賬務處理錯弊而導致的報出會計信息與實際信息不符。因此,無意失真也稱為會計錯誤。無意失真的內容包括:原始記錄和會計數據的計算,抄寫錯誤;對事實的疏忽和誤解;對會計政策的誤用。無意失真的內容特點:一是無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從客觀后果上看,經辦人員并沒有從中獲益。二是無意失真可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影響,也可能并不影響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實性,而只是在業務處理過程和方法上有不妥當的地方。三是無意失真往往只是個人行為,而非團伙行為。四是無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糾正,一般不具有隱蔽性。(2)故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預謀的,有針對性的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也稱為會計舞弊。故意失真的內容:偽造,編造記錄或憑證;侵占資產;隱瞞或刪除交易或事項;記錄虛假的交易或事項;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故意失真的特點:一是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為,當事人進行舞弊是為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企圖。二是故意失真一般都會導致企業最終會計信息被歪曲或掩蓋,與客觀事實不符,違反國家有關法規和企業會計準則,不能準確,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三是故意失真可能是個人行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團伙行為。四是故意失真由于一般都有預謀,因而手段比較隱蔽,較難被發覺。五是故意失真一般后果比較嚴重,往往導致企業財產受損,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流失等經濟后果,而且它一般與經濟違法,犯罪行為伴生。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1)強化單位負責人的法制意識。從現實情況看,企業編制虛假財務報告、設帳外帳,多數是單位負責人授意會計人員所為,其目的大多是為了籌集資金、偷稅漏稅、政績考核等。《會計法》總則中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第二十條規定“: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完整”;第二十八條規定:“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因此,對單位負責人進行《會計法》和其他財政法規方面的培訓,強化法制教育,使其知法守法,主動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法制軌道,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2)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現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第一,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時,應盡量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第二,應盡量減少會計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范圍;第三,應隨時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補充修訂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避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缺位”,對會計準則及時進行補充修訂,以減少在對準則外會計事項進行確認和計量時由于無章可循而帶來的隨機性。(3)健全和強化審計監督機制。有效的審計監督,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保障。第一,社會審計方面。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使注冊會計師保持獨立性和公正性,按規程開展審計業務;要盡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注冊會計師隊伍,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監督質量,減少因違規執業等人為原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第二,政府審計方面。中國現行的政府審計管理體制是“雙軌制”。業務上屬于行業垂直管理,人事制度和領導干部的任用由地方政府來安排,其經費則來源于地方財政。這種管理體制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削弱了審計監督的力度,使審計機關的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應對政府審計體制進行創新,構建新型審計文化,改革政府審計方法,提高政府審計質量,強化其監督職能。第三,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各部門之間應互相協調配合,處理好監督檢查的交叉、重復和執法疏漏的矛盾,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孫芳.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1(9)
[2]李紅霞.企業會計信息失真[J].企業導報.2009(11):148
[3]百科名片會計信息失真.2011-04-01.http://baike.baidu.com/view/
1295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