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十二五”時期,隨著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到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老齡事業發展任重道遠。空巢老人問題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引起了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關注,他們的經濟狀況、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如何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課題組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農村空巢老人生存現狀進行調查,并對空巢老人成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江西省農村空巢老人;生存現狀;養老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到2015年,65歲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將超過51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近1/4。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農村老年人問題日益突出。江西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為3386243人,占江西省總人口的7.6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9個百分點。江西省人口老齡化程度較全國水平較低,但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同時表明,江西省人均GDP總量為21170.15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僅排名24位,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形勢嚴峻,其中空巢老人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日趨嚴重,僅南昌市就有10萬多空巢老人,頻現空巢老人孤死家中,他們亟需得到社會的關愛和幫助,引起社會的進一步關注。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狀調查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江西省農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現狀,本小組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式,選取南昌市望城新區璜溪村,肖家村,帥家村,付家村等五個自然村落的空巢老人(≥60周歲)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問卷參考國際通用LSI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量表設計調查問卷,所有問卷均由調查員入戶調查,對調查對象當面進行詢問,根據被調查對象所回答問題代為填寫。調查內容主要為經濟狀況、身體狀況以及精神狀況。對于涉及調查對象隱私問題或調查對象不愿意透露的情況則通過訪問其鄰居村鎮干部等相關人員獲得。課題組調查117戶家庭,得到的相關數據是:60歲以上老人總數為87人;其中,空巢農戶有69戶,空巢老人總數為97人,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76人,占60歲以上老人總數的86%。在空巢老人中,男性為41人,女性為56人。
1.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狀況亟待改善。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經濟問題。本次調查發現25%的空巢老人表示生活極其困難,難以維持日常開銷;60%的老年人認為經濟狀況比較緊張;只有15%的老人表示生活過的一般或比較充裕,極少部分生活寬裕的老年人能拿出部分錢資助子女。
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依賴子女、政府和社會救濟等其他外在因素,自主的經濟能力非常微弱,調查顯示有5%的老人得到的贍養費用不足500元,25%的處于500元到1000元之間,65%的老人每年獲得的贍養費位于1000至2000元之間,只有5%的老人每年從子女處獲得的贍養費高于2000元??粘怖先说拇蟛糠仲M用都花在醫療和日常生活中,相當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沒有保障,甚至支付不起基本的醫療費用。
2.農村空巢老人身體狀況堪憂。在被調查的農村空巢老人中,18.9%的空巢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1.8%的空巢老人生活能部分自理,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只有39.3%。
大部分的農村空巢老人由于年輕時的常年繁重的體力勞動都落下一身的病,調查顯示95%空巢老人存在耳聾、白內障、骨質疏松、高血壓、頸椎病等不同問題的病癥。在生病照料方面,65%的老人表示自己生病時是依靠老伴照料,30%的是靠子女輪流回家照料,只有5%的子女采取請人照顧的方法。大部分老人都是抱著小病扛、大病拖的情況,從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得病情況下沒有選擇去看病大多都是因為經濟原因。
3.農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極度空虛。通過調查,有20%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孫輩作為平日里的寄托,25%的老人把從事生產勞動打發時間。30%的老人選擇打牌下棋等娛樂方式休閑放松,25%的老人表示自己沒有精神慰藉,對生活滿意度極低。調查結果表明,部分空巢老人表現出充實、樂觀、積極的正面情緒;但是大部分空巢老人都存在失落、寂寞、孤獨、無助、無望、壓抑等負面情緒。他們往往缺乏被傾聽的對象,而選擇相互傾訴心事,某種程度上這導致了悲觀情緒的相互傳遞。調查過程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歲患白內障拄著拐杖的獨居老人,行動和看東西都不大方便,后輩不住在身邊,活動范圍局限在逼仄的房間內,交談中不無透露著悲觀和落寞。這些問題如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勢必將影響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建設。
二、農村空巢老人成因分析
農村空巢老人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其中包括子女拒絕贍養或無力贍養老人、勞動力的轉移、家庭結構的改變等因素。(1)子女拒絕贍養或無力贍養老人導致空巢。改革開放極大地沖擊了農村的傳統價值觀念,孝道逐漸喪失。調查發現,部分子女缺少敬老,養老意識,有的甚至虐待老人。同時,部分子女雖然有意愿贍養老人,但由于自身經濟狀況原因,無力支付老人的生活費用,部分老人由于不愿成為子女的生活負擔,選擇了獨居。另外,大部分老人由于思想觀念問題,對養老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依然存在不正確的認識,表示并不會選擇在養老機構中養老。(2)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城市化加劇空巢。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將會有越來越多4-2-1倒金字塔家庭結構的出現,雙方老人的要求很難同時滿足,這導致一部分空巢老人的必然出現。另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走向城市,尋求更好的受教育和就業機會,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體系。可以說,城鄉之間發展差距的不斷拉大,是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3)老人自主選擇獨居。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確定,相當部分空巢老人從自身各方面考慮,自主選擇獨立生活,這部分空巢老人相對來說經濟條件較好,身體狀況良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圈子,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經濟上和精神上對子女的依賴程度較低。同時也存在部分老人對常年居住的周邊環境有著深厚的感情,不愿離開多年來熟悉的環境。
三、空巢老人問題解決對策
(1)政府盡快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積極招商引資,鼓勵開拓致富門路,縮小城鄉差距,讓更多的人在當地就業發展。政府可以根據財政狀況,積極擴大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面,認真貫徹完善涉老法律法規,給予農村空巢老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加快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的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豐富養老老年人活動場所和項目,如老年人活動中心等。政府應積極倡導發展老齡產業,廣泛調動社會資源。老齡產業不僅能有效地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同時也能極大地提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地發展。此外,依靠農村基層組織,結合農村社區建設,積極探索新型養老模式,如互濟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模式等。(2)在全社會開展敬老愛老助老養老的傳統養德教育。尊老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年來的傳統孝道文化為老年人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每個人都有年老力衰的時候,照顧好長輩就是為自己的后代做了表率,要在社會上大力弘揚傳統孝道文化,對于養老敬老的子女社會上要給與表彰。子女在給與足夠的經濟支持的同時,應該多同老人談心,讓?;丶铱纯床粌H僅成為一種口號和形式,條件所限可多給老人打打電話,傾聽老人的心事,給老人多點安慰,讓老人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有所依托。(3)老年人自身對社會角色的轉換。首先,老年人應該積極主動用開放的心態面對各種變化,盡量做到隨遇而安,主動和他人交朋友,不斷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可根據自身情況繼續發揮余熱,尋找認同感和存在感。例如,年齡相對較小、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可照顧扶高齡空巢老人。其次,老人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利用現有條件,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廣泛培養興趣愛好,如參加棋牌社等活動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陳玉光.農村“空巢家庭”老人面臨的困境及其改善[J].新視野.2009
[2]劉美萍.社區養老: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主導模式[J].行政與法.2010
[3]中國國家統計局.馬建堂解讀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B5%DA%CE%E5%B4%CE%C8%CB%BF%DA%C6%D5%B2%E9chan
nelid=6697record=4
[4]江西省統計年鑒.http://www.jxstj.gov.cn/Column.shtml?p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