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部大開發的過去的十一年中,陜西省為西部大開發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突飛猛進,陜西省“資源大省”的地位也在日漸突出,由于技術和意識等因素,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直滯后,其中,資源補償機制問題也日漸進入政府和公民的視野中,資源補償機制應該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共同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發展進步。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資源補償機制;資源稅
一、資源補償機制的含義
資源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的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主要針對區域性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區域,是一項具有經濟刺激作用,與“污染者付費”原則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原則的環境經濟政策。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資源補償機制是我國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措施,生態補償機制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以區域經濟統籌發展為主線,以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積極有效的資源補償機制,逐步加大補償力度,努力實現資源補償的法制化、規范化,推動各個區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二、陜西省的生態環境和資源補償機制建設的現狀
陜西省地處我國黃土高原腹地和秦巴山區,北鄰內蒙古大草原,南接秦嶺山脈,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和“三北”風沙綜合治理防治區之中,以上三個地區均為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其中陜西省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面臨如下問題:(1)水資源極度匱乏,區域分配不均。陜西省水資源總量44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8位。全省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24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量2300立方米的53.9%。(2)森林面積小,覆蓋率低。省內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巴山、關山、黃龍山和喬山五個林區,2009年全省森林面積767.56萬頃,森林覆蓋率37.26%,森林面積僅占全省面積的22%,平均森林覆蓋率11%,森林是最天然的固沙防風的蓄水庫,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尤其重要。(3)水土流失問題十分突出。目前,在陜西省1075萬平方千里水土流失面積中,中強度以上的流失面積42萬平方千里,其中以陜北榆林地區、延安地區、渭水流域水土流失情況最為嚴重。全省每年約有9.2億噸泥沙輸入長江黃河,其中入黃河的泥沙8億噸,占三門峽以上地區輸沙量的50%。
當前,陜西省資源補償機制的建立還面臨著眾多難題,諸如資源補償機制的具體內容和實現途徑;由于陜西省三大區域的具體情況不同,資源補償的標準難以確定;有關資源補償的立法工作落后于生態環境建設的現實,生態環境建設與資源補償問題產生缺乏理論與法律條例支持;補償資源相關的資金缺乏,公共財政給予的支持遠遠不夠,再加上資源補償涉及的范圍廣泛,部門眾多,立法的不完善使得協調各方利益難度加大。在現階段,陜西省要不斷嘗試新的政策和途徑來完善資源補償機制,資源補償工作是事關省計民生的大事。
三、完善陜西省生態環境建設的資源補償機制對策分析
(1)調整和完善有關資源稅的問題。第一,擴大征收資源稅的范圍。對于礦藏資源我們要適當征收資源稅,但對于非礦藏資源如森林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海洋資源等列入征稅范圍,這樣不僅有利于保證地方和國家稅收,也能以價格機制來加強環境資源保護,特別是對于那些浪費現象比較嚴重以及資源存在枯竭趨勢的資源要客以重稅。第二,重新界定資源稅的范圍和重點,適當地調節資源稅率或稅額。對于一些以資源作為主要經濟支撐的城市予以稅收返還,這有利于解決我省“資源大省,經濟弱省”的矛盾,資源稟賦本應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推動力,返還的稅收可以作為基礎設施的專項資金或者用于解決資源采集地的福利問題。(2)積極建立“資源財政”,鞏固經濟基礎。資源補償機制的建立應該是以中央政府為主導,以地方政府為依托,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方式來實現。(3)完善生態環境建設的立法和投融資體系,建立科學的資源資產價值評估體系,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擴大資金投放面。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工作,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建設的綜合效益,切實做好資源補償機制的立法工作。第二,建立資源資產評估價值體系,正確估算資源的市場價值。由于目前陜西省缺乏對于資產的估算標準,這給資源補償的資金返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參考文獻
[1]王松霈.生態經濟學[M].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董小君.建立資源補償機制——讓西部走出“富饒的貧困”[J].中國經濟時報新視點.2007(5)
[3]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建立西部地區資源補償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7(44)
[4]姚聰莉.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西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貴州社會科學.2009(3)
[5]芭芭拉·沃德,勒內·杜博斯.只有一個地球[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