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遺產稅是一個古老而又復雜的稅種,是調整社會財富的重要手段。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防止社會兩極分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遺產稅的重要性慢慢凸顯出來,長期以來是否在中國開征遺產稅、如何開征遺產稅一直是學術界和征管部門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遺產稅;贈與稅;遺產稅制度設計
一、遺產稅和贈與稅的概念
遺產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死者留下的遺產征稅,國外有時稱為“死亡稅”。全世界大約有2/3的國家和地區征收這種稅。遺產的定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有形和無形的個人財產。比如貨幣是有形資產,而公司股份、債券、保險單、退休金、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益等是無形資產。無形資產中的各項一般都按當時的公平市場價格來確定其價值,比如房產、股票等究竟值多少錢,按照當時的市價來確定。征收遺產稅,對于適當調節社會成員的財富分配、增加政府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財力有一定的意義。遺產稅常和贈與稅聯系在一起設立和征收。但是,為了吸引投資和資金流入,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故意不設立遺產稅或者廢除遺產稅。贈與稅以贈送的財產為課稅對象,向贈與人或受贈人課征的稅。征收贈與稅,目的是防止財產所有人生前利用贈與的方式以逃避死后應納的遺產稅。通常多與遺產稅同時實行。
二、遺產稅和贈與稅的課征方式
(1)遺產稅課征制度。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征收遺產稅。遺產稅制度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總遺產稅制,即對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財產總額課征遺產稅的稅制,其納稅人是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實施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新西蘭等。二是分遺產稅制,又稱繼承稅制,是對各繼承人取得的遺產份額課征遺產稅的稅制,其納稅人為遺產繼承人,多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實施國家主要有日本、法國、德國、韓國、波蘭等。三是混合遺產稅制,又稱總分遺產稅制,是將總遺產稅制和分遺產稅制相結合的一種遺產稅制,先對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財產總額課征一次遺產稅,在遺產分配到各繼承人后,對各繼承人分得的遺產在達到一定數額時再課征一次繼承稅。納稅人為遺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遺產繼承人等,多采用累進稅率。實施國家主要有伊朗、意大利、菲律賓等。(2)贈與稅課征制度。與遺產稅制相配合,西方各國的贈與稅課征制度大體上分為兩種:一是總贈與稅制,又稱贈與人稅制。即對財產贈與人一定時期內贈與他人財產的總額課征的制度。納稅人是財產贈與人。采用總遺產稅制的國家和部分采用總分遺產稅制的國家課征贈與稅時用這種制度。二是分贈與稅制,又稱受贈人稅制。即對受贈人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受贈財產總額課征的制度。納稅人是財產的受贈人。采用分遺產制的國家多用這種課征制度。
三、中國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的利處和可行性
擴大財政收入。稅收的本質職能作用是組織財政收入,我國目前雖然經濟增長加快,財政狀況逐年好轉,但所得稅的改革、增值稅轉型、農業稅的廢除必然會導致財政收入的減少,在這種局勢下,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擴大財政收入將是一個較好的時機。調節社會成員的財富分配,限制財富過于集中。目前,國外遺產稅的征收對象只是少數高收入階層的人。在美國,每年去世的人中只有2%的人被征了遺產稅。遺產稅是富人稅而不是窮人稅。我國目前已具備開征遺產稅與贈與稅的經濟標準。王明高在“中國經濟論壇”上表示,要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有條件開征遺產稅,按世界各國開征遺產稅與贈與稅的標準,應有三條:首先,要看人均GDP已達到了什么程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其次,要看居民儲蓄水平的發展程度,若儲蓄水平很低,那么遺產稅與贈與稅的實行是沒有價值的;最后,要看高收入階層在儲蓄水平里所占比重是多少。對于這幾點衡量的標準一個是銀行指標;另一個就是基尼系數。2012年2月末,我國國內住戶存款增加1644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8941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1218億元。2002年的政府報告中指出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39,許多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大陸基尼系數2010年超過0.5,已超過了國際警戒線,跨入收入差距懸殊行列,財富分配非常不均。綜合上述標準,我國目前的人均GDP和居民儲蓄水平已經達到了開征遺產稅與贈與稅的經濟標準。有助于慈善事業的發展。各國稅法均規定,對向慈善、宗教、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的捐贈和饋贈,允許從遺產額中扣除,鼓勵人們多向社會捐贈,以利于社會公益事業發展。
四、中國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的弊端和限制因素
容易造成資產流出,且不利于引進外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國或一地區的稅收制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稅收制度的影響,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稅收競爭。從這點上講,是否開征遺產稅這個問題,除了考慮內部因素外,還需注意外部因素。從世界范圍看,遺產稅正經歷著重新評價的階段,存在著遺產稅稅負調低和取消遺產稅的趨勢。遺產稅的這種調低和廢除趨勢,很難說不會對我們的遺產稅問題產生影響。因為,由于存在著財富洼地效應,投資與財富很自然地就會從高遺產稅或開征遺產稅的國家和地區流向低遺產稅或無遺產稅的國家或地區,導致在稅收競爭上處于劣勢。我們的財產申報制度尚不夠完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2012中國投資年會上表示,由于官員財產申報制度遲遲不能落地,自然就無法要求全體公民公示財產,遺產稅更無從談起,“十二五”期間應當著手探討相關問題。遺產稅征收制度若設置不當易成為政府斂財的方式。當一個國家的政府將遺產稅和贈與稅視作一種牟利的手段,而無視合理的社會分配制度和科學的征稅制度時,就會悖離征收遺產稅的初衷,影響中產階級的利益,這樣的結果是我們不愿意在中國看到的。
五、對我國遺產稅制度設置的構想
(1)遺產稅征稅范圍的確定。遺產稅征稅范圍的確定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的規定為主要依據。該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遺產稅征稅范圍為以評估決定的遺產總額,減除評估決定的扣除金額和符合免稅、減稅規定的遺產額,加被繼承人在繼承開始之前3年以內分配或者贈與的財產總額。在計算被繼承人遺產的時候,可以扣除下列費用:依法應當繳納的稅金和罰款;被繼承人去世以前沒有償還的債務;管理遺產和執行遺囑的必要費用;農業用具和從事其他各業的工具,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依法不得采伐或者不到采伐年齡的樹木。(2)納稅主體。對納稅人的確定應通過屬人和屬地相結合的原則來確定居民和非居民納稅人。居民納稅人負無限納稅義務,必須就繼承取得的全部財產征稅;而非居民納稅人負有限納稅義務,僅就繼承取得的在本國的財產征稅。(3)納稅期限、方式的確定。參照各國經驗,被繼承人死亡之日即為征稅的起始日。遺產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必須認真清點遺產,并制作遺產清單,在60日內自行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稅款征收方式應以自行申報為主,輔以稅務機關審查。如遺產一時難以清點或有其他特殊情況,可向稅務機關申請延期,但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4)遺產稅的稅率設定。由于世界各國征收遺產稅的主要目的是公平社會財富的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因此大多數國家一般都采用有免征額或起征點的超額累進稅率或者全額累進稅率。筆者認為,在我國可采用超額累進稅率,考慮到遺產稅的稅率應略高于個人所得稅的稅率(5%~45%),參照各發展中國家的遺產稅稅率,建議我國遺產稅稅率為10%~50%,分五檔計算,每檔提高10%。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2]馬克和.我國開征遺產稅的利弊分析及現實選擇[J].中國財政.2008(4)
[3]馬海濤,王熙.開征遺產稅的經濟分析[J].中國稅務.2008(9)
[4]王濱.遺產稅在中國的發展空間[J].生產力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