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輕傷害案件是司法實踐中常見多發(fā)案件,本文首先提出了輕傷害案件在立法和司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接著通過對輕傷害案件相關理論論述,最后提出了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對輕傷害案件處理的相關完善建議。
【關鍵詞】輕傷害案件;自訴程序;刑事調解
一、問題之提出
(1)立法中存在的問題。一是價值取向方面。我國現(xiàn)行刑事法律“重打擊、輕保護”的立法價值取向,過于關注犯罪懲罰理論,忽視了被害人具體法益的恢復以及被害人與犯罪人關系的修復。二是法條設計方面。國家六部委《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四條規(guī)定,輕傷害案件屬于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只有當證據(jù)不足的輕傷害案件,才由法院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但由于我國立法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證據(jù)不足”具體判定標準,而公安機關和法院對證據(jù)不足認識不一,使得在司法實踐中輕傷害案件“受理難”與“受理亂”并存,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一是司法鑒定濫。在辦理故意傷害案件中,認定傷情的鑒定結論是案件處理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證據(jù),它對認定案件的性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實際執(zhí)法難。司法實踐中輕傷害案件的取證難,退查率高。在輕傷害案件的司法實踐中,案件的證人不作證或不如實作證、易發(fā)生串供、串證,使得因關鍵證據(jù)缺失而被檢察機關退回補充偵查。根據(jù)公權無授權皆禁止的一般法理,公安和檢察機關若對輕傷害案件主持調解的行為屬于越權行為,使得大部分輕傷害案件耽誤了調解的有利時機,致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之間的矛盾的加劇。
二、輕傷害案件的理論分析
(1)輕傷害案件的界定。輕傷害案件是指物理學、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于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于輕微傷的損害案件。在司法實踐中,輕傷害案件雖小,但是涉及范圍大,涉案人數(shù)多,屬于常見、多發(fā)型案件,若處理不好往往會激化矛盾,甚至會造成集體上訪,嚴重了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輕傷害案件大多因民事糾紛或生活瑣事引發(fā)的,案情簡單,案件當事人雙方一般相互認識或具有某種關系。犯罪嫌疑人一般主觀上事前無預謀,因一時沖動引起的,犯罪行為暴力強度低、影響范圍小,社會危害強度不大,當事人雙方一般有調解傾向,可以通過調解、和解、民事賠償?shù)确切袒姆绞浇鉀Q。(2)輕傷害案件非刑化處理的法理基礎。調解、和解等非刑化方式解決輕傷害案件的,是由輕傷害案件本身的特性及刑法的謙抑性決定的。刑罰的謙抑性是指刑法應具有寬容性、不完整性和寬容性。刑法作為最嚴厲的處罰方式,其處罰方式是剝奪犯罪嫌疑人的自由、財產(chǎn),甚至是生命,也決定了刑罰應作為最后的處罰手段。輕傷害案件的非刑化處理模式,不但有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還有利于修復犯罪人和被害人的關系,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三、輕傷害案件處理的完善
(1)立法方面的完善。在立法價值上,筆者以為關于輕傷害案件的立法應當兼顧國家、社會利益與輕傷害案件被害人權益的基礎,一方面注意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另一方面也應結合輕傷害案件的自身特點,注重犯罪人和刑事被害人關系的恢復,最大限度降低犯罪人回歸社會的成本。在刑事立法的相關條文設計上,完善輕傷害司法鑒定標準,對重新鑒定次數(shù)進行限定,科學界定出輕傷害案件罪與非罪的判斷標準。在立法中進一步加大輕傷害案件自訴的保障力度,構建自訴為主,公訴為輔的訴訟模式,可以兼顧社會秩序和個人自由,合理配置司法資源。賦予公安、檢察機關主持輕傷害案件調解的權力,并設定相應的程序。(2)司法實踐方面的完善。對于當事人提起自訴輕傷害案件,法院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理標準,只做形式方面的審查,只要符合要件,即應受理。對于輕傷害案件的處理,應建立調解前置程序。公安或檢察機關應及時進行調解。公安、檢察機關應監(jiān)督調解協(xié)議的執(zhí)行,但調解應尊重當事人雙方意愿,調解不成的,應及時告知當事人提起自訴或按公訴程序辦理,堅決杜絕 “以調壓訴”與“久調不決”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同時,筆者認為應建立、健全社會中介機構,發(fā)揮其在輕傷害案件中的和解優(yōu)勢。筆者同意學者主張的適用刑事和解程序必須滿足加害人真誠悔過,其行為對社會危害性不大,具有重新回歸社會的可能性等要件。通過和解對犯罪嫌疑人以經(jīng)濟賠償為主,以訓誡、具結悔過、社區(qū)服務令等方式為補充的非監(jiān)禁化的處置措施為補充。此外,檢察機關應當對當事人之間的和解協(xié)議進行審查,防止違背當事人的意愿,杜絕違背當事人意志進行強行和解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J].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8)
[2]趙石麟.論公安機關調解輕傷害案件的合法性[J].福建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
[3]肖仕衛(wèi).刑事法治的“第三領域” ——中國刑事和解制度的結構定位與功能分析[J].中外法學.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