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它的實現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對大學生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本文擬從理論依據、現實意義和路徑構建三個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這一問題作淺要分析。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文本、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來源于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依據
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缺陷時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學校教育的本質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理論。在杜威看來,教育和生活是互相依賴、密不可分的。教育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是人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的手段和工具,如果人類社會沒有了教育的存在,人類生活就會停止。反過來,生活又為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內容。關于道德教育,杜威認為學校應該通過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生活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雙向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他提出,學校生活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要展現社會生活的具體風貌,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生活實踐為教育方法,使學生加深對社會生活的了解,讓其從社會生活實踐中獲得直觀的道德體驗,從而達到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目的。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學說。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生活教育理論的典型代表者,由他開創的生活教育運動在當時風靡全國。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生活在教育中的基礎地位,生活教育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上向前而教育。”他認為“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升的,以前進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計劃的生活克服無序的生活”。在他看來,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此外,陶行知還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的主張。他認為,整個社會都是生活場所,也是教育場所。教育應該與社會密切聯系起來,學生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否則一味地把學生關在學校里,就只能是死讀書、讀死書。
3.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包括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以及人的發展在內的系統理論。與傳統的哲學理論不同,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是以具體的、現實的人為研究對象,是對傳統哲學關于“人是什么”的思想的超越。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中的人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實實在在的人,而不是被抽像化為理性、神性或者純粹自然性的人。馬克思認為人有四性,即人的需要性、主體性、價值性和發展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終極目標。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的生活。因此,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所當然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人的真實生活和合理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現實意義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上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與生活體驗,感悟生活意義,充滿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過于強調理論化、政治化,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中的意義,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在校學生的生活出現了脫節現象,使得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抵觸心理,最終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一種“無效狀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教育本質的回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對象為本位,以生活為中心,關心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需要并尊重其主體人格的富于人性魅力、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生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在校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沃土中,采取關心他們真實的生活需要,服務于其未來發展,著眼于他們的生活狀態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博得高校學生的好感,獲得大學生的認可,從而起到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達到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滿足在校大學生的認知需求,促進其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其根本目的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主體性的人。近年來,由于受社會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受教育者的實際生活需要及其個體差異性來進行。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只注重灌輸而無視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和生活體驗,把受教育者看做容納知識的容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門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無關的記憶功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則意味著我們今后的教育是以“生”為本、以其生活為中心、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的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本教育。它關注大學生的個體差異,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并通過激發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去探尋生活的意義和自身生命的價值,進而引導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能積極關注并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學會生存,享受人的尊嚴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力,從而實現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實現國內教育目標與國際的接軌。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回歸生活世界成為世界人文社科界關注的焦點。于是,回歸生活成為時下教育發展的重要走向。在此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目標也逐步由“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向“學會關心”演進。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創造美好生活為目的的生活教育理論應運而生。反觀當前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發現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其關注點仍只在學生記住的相關知識有多少,而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和內心世界被遠遠的拋在一邊無人問津。這種以分數為衡量標準的教育模式造就出來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是很難適應未來的競爭的。為此,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作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決定。這一決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植根于在校學生真實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讓學生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為目標,極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磨練學生的堅強意志,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從而提高學生認識、適應和創造生活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順應了國際教育改革趨勢,有利實現于國內教育目標與國際教育的接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徑構建
1.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關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大學生的生存、安全、自尊、發展和幸福為出發點和歸宿,全面關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必須要深入大學生的課堂生活、課外生活和校外生活,了解大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盡力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在教學方法上,教育者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變以往的單向灌輸式教學為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課程內容的不同采取參與式、啟發式、情景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此外作為教育者,應該重視一切與大學生有關的各種活動場所如寢室、網絡虛擬群體等,通過深入走訪,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穩妥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和實際難題。
2.以生活為中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和內容上的生活化。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須以生活為基礎,實現其在目標、內容和方法上的創新。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貼近生活,避免過于理想化,要從以培養圣人為目標轉向培養現實的人,重視個體思想品德的養成。在制定目標時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準則,注意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實現其教育目標的現實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生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在內的豐富且抽象的理論學說,教育者應對此理論內容做深入細致的分析,盡可能的是這些抽象的理論性內容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其在宣傳意識形態理論的同時又強調行事規則、做人道理與生活常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易懂可知。同時,細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還要隨著生活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更新,以適應不同階段的不同的大學生的需要。
3.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實現教育載體的創新化、多樣化。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僅僅靠課堂和校園生活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融入日常生活中,尋找新的教育載體。隨著現代科技和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各個學校的校園網得到了飛速發展,互聯網日益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相應的,網絡生活也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教育者也必須要與時俱進,將網絡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同時,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必須要充分利用好網絡這一新的傳播載體,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先進網絡文化的宣傳占領高校網絡陣地,提高廣大學生的鑒別力和敏銳性,使其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有能力抵抗網上錯誤思潮的影響。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負責人要大力開發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教育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此外,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的紅色資源也不失為一種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載體。高校可以開辟一些紅色教育資源,建立相關的實踐教育基地,積極組織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增加其生活性,在潛移默化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選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周四平.論以人為本理念下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D].長沙理工大學.2008(5)
[3]符俊,李宏博.\"以人為本\"視野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理念的思考[J].企業導報.2010(6)
[4]孫麗麗.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生活世界”[D].黑龍江大學.2010(3)
[5]計璐娟,曹榮.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綜述[J].時代經貿.2010(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