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綜述了建筑工程綠色節能施工技術評價體系及設置原則,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評價體系內技術、經濟、功能等類別指標,論述了評價指標的應用及最終得分辦法,降為建立評價模型、評價方法、評價系統研究打下基礎,為推動建筑節能的順利開展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綠色;節能;評價體系
當前國內現代建筑中全面推廣各項節能新技術、新措施來提高建筑的節能率,緩解建筑能耗高的現狀,隨著建筑節能成功經驗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符合國情的建筑節能設計指標體系,評價指標和體系的設計是節能評價的核心,也是構件高效、簡潔的評價方法和系統的前提,其合理性直接影響最終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但當前國內建筑節能評價體系均較為復雜,導致后期評價工作量大、費用高,且僅適用于較大的建設項目,因此,對評價體系深入探討,構件適合當前國情的評價體系,準確評價建筑物的能耗狀況,對促進國內節能及開展節能新技術具有深遠意義。
一、建筑節能評價體系及設置原則
1.建筑節能評價體系。該體系是由系列衡量建筑節能水平的指標和標準構成的用于評價建筑節能的諸多因素的集合。該體系可科學的對建筑物在其壽命周期內的能源、資源消耗狀況及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并可根據評價結果不斷改進、完善設計方案,提高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率,最終實現節能環保的目標,建筑節能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建筑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評價指標的選擇將直接影響評價結論,因而要實現對建筑進行科學評價則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節能評價指標體系。
2.評價體系設置原則。科學性。影響建筑節能效果的因素眾多,只有在堅持科學性的原則下方可獲得可靠、客觀的信息,方可保證評價結果真實有效,如實反映建筑節能狀況。(1)可行性。所選定的指標應可以量化并便于數據采集,盡可能簡化評價程序和工作,以免因紛繁復雜而影響評價效果。(2)全面性。在選擇評價指標時應選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并應從被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著手,盡量做到相對全面有能突出重點,最終篩選出能夠真實反映節能狀況的指標。(3)差異性。國內幅員遼闊,區域間自然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在選用評價指標時由于不同的地域特征及人們對事物發展變化認識的相對性,導致建立起來的評價系統具有相對性,因而應隨社會發展變化不斷補充改善評價指標。(4)穩定性。在建立評價體系及選用評價指標時應避免選用受偶然因素影響產生較大變化的指標作為評價指標,應盡量選用相對穩定的指標方可建立相對正確的評價體系。
二、建筑綠色節能施工技術評價體系探討
1.評價指標的確定。實施建筑節能的目的則是通過采取必要的節能措施在保證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內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能耗,一般而言提高室內環境質量則意味著加大建筑能耗,因而在對建筑物節能評價時應以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室內熱環境質量符合國家相關要求的前提下以節能措施為主要指標,以能耗水平為最終衡量標準,并以此構建建筑節能評價指標體系,即建立基于建筑物節能措施和能效水平的節能評價指標體系以利于技能評價工作的開展,對其節能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案的確定時應以控制寒冷季節建筑采暖能耗為主要控制對象,即在保證寒冷季節室內環境質量符合要求為前提的基礎上,以評價建筑物內節能措施和建筑用能系統節能措施為主要控制內容,其具體目標可分為以下幾類:(1)技術性指標。使用能耗:現代建筑中的使用能耗主要為采暖能耗,一般可以每平米每年消耗標準煤量為計算基數;自重: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部分的重量,該值越小則越優;維護材料熱阻率:建筑物圍護結構或其自身某層材料的阻抗傳熱能力的物理量,該值在一定范圍內越大越優;施工效率:指建筑施工過程中每日每平方米的平均用工量,該值越小則越優。(2)經濟性指標。工期是指標指除建筑物基礎外的單位工程從開工到竣工期間的全部日歷天數,該值越小越優。造價包括征地、配套費以及水電費等在內的土建工程總造價,該值越小越優。節能量:每平米建筑每年內可節約的標準煤的數量,該值越大則越優;鋼材消耗量:建筑物平均每平米內所消耗鋼材的質量,該值越小則越優;水泥消耗量:建筑內平均每平米內水泥消耗量,該值越小則越優;木材消耗量:建筑內每平米平均消耗木材的方數,該值越小則越優;利廢量:建筑物建設過程中采用的工業及采掘業廢棄物數量,該值越大則越優;節土量:以每平米建筑物節省的磚塊數來衡量,該值越大在越優。(3)功能性指標。體形系數:指建筑物外表面積和外表面積所包含的體積之比,該值越小則越優;使用面積數:是建筑所能提供的面積總量,該值越大則越優;結構安全:該值是對承重結構的布置、圈梁設置以及抗震結構構造等方面的合理程度做出的判斷評分;隔聲量:是指在符合相關規范的前提下,分戶墻體與樓板的隔聲量,該值越大則越優;圍護結構能耗:該指標是根據各種類型建筑物的結構進行量化的指標。
2.指標歸類。控制性指標:該類指標應以當地實施的相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質量驗收規范以及相關檢測標準等規定中確定的數值,該類標準的取值一般可用0、1、3、5,分別表示不達標、達標、中和好等,而對于不宜或不鼓勵過高要求的部分指標則可僅采用0和1來表示不達標和達標。(1)一般性指標:該類指標可結合相應區域內現行有關建筑節能標準及質量驗收規范和檢測標準中的一般性規定,同時應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一般性指標進行選取或整合該類標準取值可分為1~5,具體分值由相應措施得分率決定,在具體評價實施中為了方便也可僅取1、3、5分別表示差、中、好。在各個指標中個別綜合性指標的評價措施既有控制性要求又有一般性要求,因此其同時為控制性指標和一般性指標。(2)加分指標。在評價體系內應結合國家鼓勵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的政策,對有效利用天陽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作為指標列入,并將其作為加分項,可將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既作為節能措施評價內容又作為能效水平評價的加分項。
3.評分方法。評價體系內可采用多級評分制來對建筑物進行節能措施評價,一般采用5級體系,1為最低,3為平均分,5為最好,若相應指標難以劃分為5級則可劃分為3級,可將剛剛滿足最低標準的定為1分,連最低條件都不能滿足的定為0分;若某項指標不適宜定量評價則應以“好、中、差”的表達方式作為評價標準,也可結合節能措施的實施得分率高低進行評分,節能措施得分率即為建筑物的實際得分和除以所有措施的最高分之和。
4.各指標權重分配。在評價體系內可根據各個指標重要性并借鑒國內外相關評價體系、吸取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咨詢專家的基礎上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該建筑實際參評得分可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最終得分=∑(各分項指標實際得分×權重系數)。
5.評價結果。在將各個評價指標初始得分及權重得分的基礎上確定該建筑最終節能措施的最終得分,并根據最終得分高低確定其節能措施總體水平,并結合實際得分確定其節能措施水平等級,以最終總分來反映該建筑能效水平的高低。
三、結語
當前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而應將建筑節能作為節省能源和資源的入口,具體可通過對其進行節能評價確定其節能效果,在建立評價體系時則應抓住主要矛盾,兼顧國情和地域特點,力爭做到簡單易行,并能真實反映相應建筑的節能措施及效果優劣。
參考文獻
[1]郝斌,林澤,馬秀琴.建筑節能與清潔發展機制[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彭夢月譯.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武涌.中國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