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目前席卷全球,尤其是對企業形成很大的影響和沖擊。本文通過對以往幾個國家金融危機的過程描述,分析了產生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闡述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又結合我國企業的具體現狀,提出了相應的應對舉措和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典型案例;原因分析;理性思維;企業選擇
一、前言
我國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開始了偉大的轉折,已有三十多年了。實事求是地講,我國從一個計劃經濟的國家,轉型來搞市場經濟,也僅有三十多年;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亞洲的一些不算太大經濟體,比如韓國、香港、臺灣、新加坡等,搞市場經濟,時間比我國長,經歷的事情,無論好壞,也比我們多,經驗和應對的方法或措施也比我們更為豐富。單講一個人的成長,從哇哇啼哭的嬰兒到童年,再到風華正茂的少年、青年,步入中年,最后直至老年和暮年,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很多事情,其中不乏挫折和艱難,甚至險境,這才是完整的人生。人,往往是在吃虧中長大,在困難中前行,在磨難中成熟,大家常講:不曾清貧難成人,未經打擊老天真,就是這個道理。同樣,一家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生存,謀得一席之地,必須具有抗風險能力;而一個國家,遭遇到比如天災,就像我國前幾年的地震、洪水、雪災;人禍,像戰爭、大型事故,像2003年爆發的非典,當然也包括經濟風暴,都必須具備應急機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當前,面對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人們在想什么,企業應該做什么,什么才是理智的思維,明智的選擇呢?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無論結出來的是“碩果”還是“惡果”,要想剖析它,必須追本求源,從“種子”植入土壤中的那一刻開始。
前面已談到,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發展了上百年,經歷了多次經濟風暴,用他們的話來說:都習慣了,沒什么大驚小怪的。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世界金融市場的動蕩性加劇,金融危機不斷在一些國家出現。筆者重點談談在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及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
墨西哥自20世紀80年代后,經濟不斷恢復,逐步走上快速發展的道理,但1994~1995年不幸爆發了金融危機。危機爆發前,墨西哥在政治上陷入混亂,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1994年12月之前,國內政治形勢混亂,外國投資者信心不斷動搖,資本開始大量外逃,墨西哥貨幣新比索的貶值壓力加大。為維持對美的匯率,墨西哥政府開始動用國際儲備干預外匯市場,但形勢并未改觀,而國際儲備則大幅減少。至12月22日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允許新比索對美元自由浮動。同時,墨西哥股市也出現劇烈動蕩,出現大幅下跌。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開始向墨西哥提供援助,美國推出了500億美元的援助貸款計劃,但援助方案并未立即奏效,新比索對美元匯率繼續大幅下跌,達到了53%,股市也下跌了40%,股市與最高水平時相比則最大下跌超過了70%。
二、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宏觀經濟失衡。它主要表現在國際收支的持續逆差、引進外資的結構失衡及經濟泡沫成分增加等。
2.貨幣可兌換與政府有限的干預能力之間產生的矛盾。1994年墨西哥完全開放了國內的資本市場,并實施了貨幣的可自由兌換。居民將本幣轉換為外幣減弱了政府動用儲備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
3.過分依賴外幣短期債權投資造成流動性風險。1994年墨西哥美元短期債券迅速擴張,總額達到240億美元,占政府債務總額的50%,而隨著新比索的大幅貶值,以新比索計算的外債總額所占比例上升到了66%,加劇了債權人對政府償債能力的懷疑,從而拒絕在短期債務到期時進行續購,進一步限制了政府的融資能力,形成惡性循環,使危機進一步加重。
1997年,東南亞發生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最嚴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波及了亞洲許多國家。東南亞金融危機始發于泰國,人們把由泰銖貶值所引發的貨幣危機作為其起點。但在此之前,危機已經顯現。首先,1996年泰國股市達到頂峰,到1997年初股價已經下跌了40%;其次,金融機構的籌資出現困難,國際投機資本利用了這些弱點。1997年5~6月,由于以對沖基金為代表的投機活動的不斷增強,泰國貨幣泰銖貶值的壓力不斷增大,投機者不斷拋售泰銖、購入美元。為了穩定泰銖對美元的匯率,泰國政府動用大量的外匯儲備干預外匯市場,但面對越來越激烈的投機沖擊,迫于壓力,泰國政府宣布放棄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體制,泰銖對美元實行自由浮動。這引起了東南亞外匯市場的連鎖反應,馬來西亞林吉特、菲律賓比索、印尼盾相繼受到投機沖擊,也被迫放棄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并大幅貶值。此后,泰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協議,后者提供172億美元貸款援助泰國,然而形勢并未好轉,東南亞金融市場繼續動蕩。泰銖、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菲律賓比索到1998年1月則分別貶值51%、80%、47%、41%。投機資金還在股市、期市進行大肆投機。之后,金融危機蔓延到了韓國,并加重了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開始的危機。
三、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經濟發展失衡。20世紀80年代泰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達到了10%左右,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國家之一。但經濟的快速增長掩蓋了其經濟發展中的結構失衡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出口競爭力下降,經常貿易項目出現巨額赤字、基礎設施投資不足、證券、房地產過熱并聚集了大量泡沫等。
2.金融結構不合理。20世紀90年代以后,泰國經濟泡沫化傾向加重,大量融資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向了房地產、證券等市場,造成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隨著投資不足的出現,以及因經濟結構失衡而逐漸喪失的經濟發展動力,泡沫逐漸破滅。
3.金融國際化過程中缺乏保障機制。1991年泰國取消了經常項目的匯兌限制,1992年放寬了資本項目的匯兌限制,并開放了本國的資本市場。在國內利率高于國外利率的條件下,這引起了國外短期資本的大量流入,而政府又沒有加以正確引導,這些資金中的大部分流向房地產及證券市場,對經濟泡沫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缺乏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機制,雖然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有其基本面的原因,但其卻是由國際投機突然觸發的,并沒有預先的征兆,或者說是有可能通過國內的主動調整而避免的,這也是危機發生后,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痛斥國際投機資金毀掉了東南亞國家多年來經濟成果的原因。
俄羅斯金融危機爆發于1998年5月。到1997年,經濟出現了1992年后的首次經濟正增長,但東南亞金融危機也對俄羅斯金融形勢產生了巨大壓力。
1998年5月27日,俄羅斯金融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三”, 俄羅斯貨幣盧布對美元的匯率跌破1美元對6.2盧布,超過了俄羅斯中央銀行公布的美元對盧布的匯率上限,同時引起其他市場的劇烈動蕩。至8月中旬俄羅斯股市更是暴挫55%,國債收益率也大幅上升到160%,有的甚至超過300%。9月4日俄羅斯中央銀行被迫宣布外匯匯率自由浮動,盧布對美元降至1美元兌21盧布左右,比危機前貶值70.5%。與東南亞金融危機不同,國際投機資金在東南亞套取了巨額投機利潤,但在俄羅斯,由于其宣布暫停支付內、外債,造成投機資金特別是對沖基金的巨額損失,自此一蹶不振。
四、導致俄羅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俄羅斯長期以來生產效率低下,結構嚴重失衡。俄羅斯經濟結構的缺陷是重工業比較發達,而輕工業則比較落后,產量不足,處于長期短缺狀態。俄羅斯的“休克療法”進一步加重了生產率的下降及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2.金融體系嚴重不穩。俄羅斯中小銀行較多,資本薄弱,金融監管不嚴,金融秩序混亂,整個金融體系孕育較大的風險。
3.政府財政出現危機、債務負擔沉重。俄羅斯稅制改革不暢,稅收收入無法滿足財政需要,外債總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5%,大幅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加重了債務負擔,削弱了債務償還能力,限制了國際籌資,財政和債務危機進一步加重。
4.國內資金大量外流。由于改革混亂,俄羅斯經濟轉型初期造就了許多超級富豪,他們將其財富大量轉移海外。財富的大量外流,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因素。
美國次貸危機始于2007年下半年,波及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并已演變為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開始影響各國實體經濟。美國的次級房地產貸款是美國房地產貸款提供商為了擴大市場而向不完全具備信用條件的次級貸款人發放的次級貸款。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次貸問題開始顯現。2007年8月起危機開始集中爆發,許多與次級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投資基金宣布出現巨額虧損,一些金融機構因此倒閉,美聯儲進入新的“降息周期”;2007年底至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世界著名金融機構也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資產管理公司破產,市場開始顯現流動性不足,美聯儲被迫聯手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進行干預,并向市場注入巨額資金,同時一次降低聯邦基準利率75個基點;2008年7月美國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陷入困境,美國政府再次注入巨額資金,隨后接管了兩家公司,同時這一時期美國股市也結束長期的上升趨勢,開始大幅下挫。至此,危機因次貸而起,但已經不局限于次貸領域,股市的大幅下挫使信貸規模加速收縮,市場流動性更加不足;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股市開始加速下滑。
五、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是房地產次級貸款人違約的增加,導致住房貸款的大量壞帳。但深層的原因在于不適當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監管。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年降息后,聯邦基準利率僅為1%,達到近5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種極為寬松的貨幣帶動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僅此可能并不會導致此后的危機,但美國的住房貸款機構為了擴張市場,開始向缺乏足夠還款能力的消費群體提供大量次級貸款,并且由于貸款對象包含大量的次級貸款人,美國貸款者為了分散風險就在世界范圍內發行次級券,而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使用,又極大地促進次級債券的發行規模,這促使房產價格進一步泡沫化。當次級貸款人因支付能力開始大量違約時,這些金融創新工具又成為危機最迅速的傳播渠道。除了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外,美國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不當也是造成次貸危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實際上,美國此次發生的次貸危機也是有可能避免的,只是在20世紀90年末,當時被認為是最成功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雖然對股市的泡沫提出了警告,但其對于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使用所可能導致的后果卻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在一些人士對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大量使用表示擔憂時,格林斯潘也拒絕對此采取更為嚴格的監督策略,而金融創新工具正是導致次貸規模極度擴張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當危機爆發后,現今人們對創造了20世紀90年代貨幣政策奇跡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質疑的原因之一。此外,次貸危機能夠演變為格林斯潘所謂的“百年一遇”的世界范圍金融危機,還在于期間股市大幅下挫,造成金融機構資產的進一步大量損失,進而導致世界范圍嚴重的流動性不足。
綜上所述,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其共同的經濟背景就是長期的經濟持續增長,培養了人們過于樂觀的市場預期,而信貸資金的流入使股票價格的上漲進一步超出了理性范圍,當泡沫無法為繼的時候,危機也就不可避免了。中國目前出現了相似的經濟背景,因而對于今天的中國就有了現實的借鑒意義。
金融安全是一國金融的良性運轉及對于其國內金融的有效控制。因此,其表現的是金融體系的運行狀態,這種狀態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人們也往往從可能導致金融不安全的方面考察金融安全的形勢,金融安全同金融風險即有密切的聯系,也存在一定的區別。金融安全首先應當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金融、國內金融環境,應具備“應對”能力的狀態;其次,金融安全是基于各類經濟及金融信息的不斷反饋,采用特定的應對機制及政策措施,并在維持金融體系良好運行的基礎上的動態均衡。金融資產相對于實物資產的高度流動性,使金融體系成為經濟領域中最容易受到沖擊的部門,而其他行業的風險最終往往匯集于金融,因此較之其他企業,在風險沖擊面前更顯脆弱,從而引發金融安全問題,即金融體系本身包含固有的脆弱性,銀行業脆弱性、金融市場脆弱性、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所帶來的金融體系脆弱性是其具體表現。在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美國及世界其他地方不斷發生的金融危機,也不斷提醒人們應對本國的金融安全形勢保持足夠的警惕。
一般來講,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個“景氣循環”的周期現象:大體上,每5到7年,有一個周期,稱為“主循環”;每10到15年,有一個周期,因為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火車頭,能夠帶動很多行業,故稱為“建筑循環”;而在經濟發展中,則每20到30年,會有一個“拐點”。在很多年以前,經濟風暴一來,往往伴隨著破產、自殺、動亂,甚至戰爭等混亂現象。可畢竟市場經濟發展了這么久,各國政府的積極應對措施也逐漸變得老練和成熟。
六、企業遇到金融危機或經濟衰退的選擇和做法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就像我國傳統的陰陽文化,要從兩邊來看,很多事情,好與壞,要看不同的角度和時間,要到最后才知道結果。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進而傳播到內地。作為一個自由港,香港的貿易一落千丈,大多的公司都接不到訂單。可是,有個精明的香港商人看準時機,把生產線迅速改制成生產口罩和防毒服,并大量產出預防非典的中藥劑。公司的經營不但沒有受到沖擊,反而超出非典傳播前的業績。故而,“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歸根結底,還是看人的智慧和謀略,此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市場經濟是無情的,但無論是“洗牌重組”也好,還是“大浪淘沙”也罷,我們應該從正面理解它的意義:危機過后,市場產銷秩序可以恢復理性,停止了惡性競爭;而國家的資源可以更為有效地集中利用;優質的企業可以更好地正常發展,比如在技術、品牌、客戶方面;薪酬、土地、原材料的成本可以下降;還有,企業可以趁機網羅人才,兼并弱者,并打進以前沒有機會的地盤等。
一個聰明的企業家,應該把問題看做機會。當經濟風暴來臨的時候,有個美國企業家不但沒有憂愁,反而欣喜地對下屬講:“諸位,我們的機會來了!”的確,經濟風暴也同時帶來了很多好時機:同行關門倒閉,競爭對手少了;可以引進失業高手;低價購買資源,投資原材料工廠;趁機兼并;整頓公司內部等。一個優秀的企業,風暴來臨時,應爭取做最后一個走下滑路的;風暴過后,又爭做第一個回到高峰的。
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并不如發達國家的影響大,畢竟我國是一個生產面較大(占70%),而金融面較小(占30%)的出口導向的國家。應對危機,我們政府拿出了四萬億的投資計劃。當然,要看到投資的效果,還要假以時日。事實上,我們應有所側重,先投資那些能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行業,比如鋼鐵業、機械業、電子業等。我國政府還可以趁機聘入那些高端的國際人才,投資國外資源等。
當市場衰退時,企業要保持體力,儲備能量,及時進行內部調整,對以下的各項產品首先剝離:對公司的收入或利潤貢獻很小的(小于5%);占市場份額的比例很小的(小于2%);本公司掌握的技術很有限的;在預期的未來成長很有限的;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是負擔的。還可以對產品線的結構進行調整:以效益、設備、倉儲來考量,寬度不要太大;以裝備、維修、市場來考量,深度不要太長;以技術、資源、競爭來考量,關聯度不要太小。凡事不符合的,就要進行必要的調整。
對于規模大一些的公司,企業管理者可以考慮對下列分子公司、網點、部門進行裁撤或重組:不好監管且補給線太長的;效益不好,無競爭優勢的分子公司;相距太近,造成市場重疊的網點。還有,降低位階,沒有必要設立太多的高管、經理,讓他們拿高薪,規模縮小,可用物流來支應。
除此之外,企業可以開始削減那些與產品和客戶無直接關系的間接成本,比如拿掉沒有太大意義的顧問、獨立董事;撤掉沒有什么效益的廣告、招牌和印刷品;去掉沒有什么生產價值的辦公樓,不必要的設施;大量減少沒有什么貢獻的促銷活動、出差旅行;減少沒有什么必要的車馬費、津貼、補助等。
金融危機來了,它究竟是好是壞,要看對什么人來說。面對金融危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也許是好事,也許是壞事,但往往在有些時候,恰恰就有人能把壞事變成了好事。思維決定人生,選擇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