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確實帶來了諸如貧富差距過大、貪污腐化嚴重等問題,但我們仍不能成為放棄“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我們必須明白“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理性地分析和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而非一味的否定“以經濟發展為中心”。
【關鍵詞】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公平與效率;政治發展;問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做出了重大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這句話一直指導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直到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上沒有直接出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法。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反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中,高速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雖然,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和實踐上是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口號來說,許多人將其偏激的理解為“以錢為中心”,就是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目前,我們在生產和交換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我國的GDP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在分配和消費環節,更是一直以來較為忽視的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分配制度,將教育、醫療、環保、民居等公共消費也納入到經濟建設之中。其次,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實踐,中國的經濟、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中國面臨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人們越來越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提出了應以社會建設為中心、以制度建設為中心、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等論斷。
說到“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就必須提到一個一直以來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公平與效率,也可以說是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以前,我們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現在對這個提法提出質疑,提出強調“效率與公平統籌兼顧”。其實我們應該從人類發展的歷史認識到公平和效率始終是對立統一的,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一方面效率是推動公平發展的動力,為公平提供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公平的社會制度,又反作用于效率,促使效率提高。誠然要獲得更高的效率,惟一能達到持久效果的途徑是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調動絕大多數人的勞動積極性。所以生產力的發展才始終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石。何況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其最終目標就是達到共產主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唯物辯證主義的發展論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的預見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此外,從政治學來看,政治發展理論家在研究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后,指出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五中類型的挑戰:第一類是國家建設,是滲透和統一的問題;第二類是民族建設,是忠誠和義務的問題;第三類是參與問題,也就是各種社會集團施加壓力,要求參加政治體系和政策制定的問題;第四類是經濟建設問題;第五類是分配或福利。而且按理國家建設和經濟建設要先于政治參與和物質分配。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無法按照這一邏輯進行發展的,對中國來說更是如此。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她更是面臨著來自自身和國際社會的多重壓力和挑戰。所以面對人民對于參政和分配的要求及渴望,中國也必須對社會福利和迅速擴大的公民參與和要求作出反應。
對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要勇敢的面對,更要理智和全面的理解問題的根源,找出對策,而不是將問題都歸咎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首先,在由于分配不公而帶來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問題。我們要承認這種現實的存在,但也要看到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與長期以來不合理的戶籍政策、城鄉二元分化等也不無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分配政策,更有力的發揮政府這只手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統籌城鄉等多種手段解決該問題。但以犧牲經濟發展來促進分配的公平,可能帶的結果就是共同的貧窮。其次對于自然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走集約化的經濟發展之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高興技術產業的發展等更能解決這些問題,協調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一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伊始,黨和政府就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后來的“三個文明”、“八榮八恥”等等,都說明黨和政府從來就沒有因為經濟建設忽略精神文明建設。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依然是導致該問題產生的原因。三是這當中不乏有歷史的原因。改革開放以前中國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和一些錯誤的方針政策都會對當代的社會思想和風氣產生影響。對此,繼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健全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建立起獨立的監察機構,完善監督機制等才是可行之策。
參考文獻
[1]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陶文昭.《學者:勿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歪曲為“撈錢》
[3]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