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我國養老金入市的問題最近在網上及各大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雖然社保局和部分基金公司都認為養老金入市是大勢所趨,但是仍有不少持有人對此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本文就養老金入市客觀探討以下三個問題:我國養老金面臨的問題;國外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情況;國外經驗給我國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提供的借鑒。
【關鍵詞】養老金;股市;資本市場
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待遇。即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后,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我國養老金面臨的困境
我國養老金正面臨資產價值縮水和缺口放大風險,其保值增值問題已上升為保障民生的緊迫課題。目前有關部門應研究如何加快推進養老金多渠道投資運營,鼓勵滿足條件的試點省份養老金入市并適時擴大范圍。同時,應盡快做好制度安排和準備,未來可繼續委托社保基金或設立類似架構的專門機構來投資運營。
1.中國養老金資產縮水的狀況令人擔憂。據中國社科院統計,截至2010年底,近半省份(14省)社會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當年財政補貼1954億元才填補上缺口并實現結余。1997年,國務院規定,社會保險基金只能存銀行和買國債,這15年前的規定目前仍在沿用。社會保險基金(核心是養老金)目前90%左右資產為銀行存款,其中不乏活期存款,僅10%投資國債。十幾年來,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獲得的收益率平均每年不到2%,而2001~2010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14%,社保基金資產實際處于不斷縮水中。
2.未來中國養老金體系還將面臨更大考驗。中國養老保險框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搭建,覆蓋面尚未實現應保盡保,目前處于“窗口期”,期間收入大于支出是常態,但“窗口期”結束后,養老金大規模集中支取的壓力將陡增,缺口開始凸顯。相關機構和專家對這一缺口的預測從6~13萬億元不等。再加上近幾年政府連續上調養老金標準,未來財政補貼養老金的壓力將十分巨大,必須防范重蹈部分國家養老金引發財政危機的覆轍。
當前中國已進入生活生產成本上升、資源品價格改革的時期,中長期通貨膨脹將面臨上升壓力,養老金繼續存銀行可能長期承擔“負利率”。此外,養老金2%左右的低收益率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和工資、收入增長的速度。如果不盡快改變,20年后等待退休者的將是大幅縮水甚至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家當。
二、國外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狀況
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養老保險基金,無論是政府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還是企業私營保險基金,都有相當比例都投放到資本市場中去。
1.國外養老金入市比例。1993年美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基金有52.13%投資于股票;英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基金有79.02%投資于股票;日本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基金有29.19%投資于股票;加拿大這一比例則為35.46%。既然如此,中國的養老保險金憑啥就不能享受資本市場的收益,而只能在負利率中“縮水”呢?從這個意義上說,養老金入市分享經濟發展的收益,單從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本身來看,的確并無問題。
2.操作方法。在澳大利亞,每個人都會有個人養老金賬戶,可以自由選擇養老金公司來管理養老金投資。很多不愿自己操心也不太懂投資理財,雇主就會使用公司選的養老金公司替員工管理養老金。而養老金資本滲透到澳大利亞各個行業,掌控著大量上市與非上市公司、房產項目、基礎設施資產等。無論澳大利亞哪一個行業蓬勃發展,都會以提高養老金公司投資收益的方式,將相當一部分經濟利益回饋到普通民眾手里,以保證財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環。而在加拿大,養老金則是最重要的老人福利,一半以上的加拿大老年人靠養老金為主要收入來源。這部分養老金實際上屬于養老者本人,政府是“代為保管”,不得擅自動用,“投資理財”僅限于最普通的定存,任何用途變更都要經過復雜的報批和立法程序,而購買股票等高風險投資,則更是大忌。即便是可以“入市”的由專門基金負責運作、投資的私人養老金計劃,是否“入市”的選擇權不在政府,也不在基金的經營者,而在養老者本人。
從國外情況來看,養老金入市完全可以實施,但是養老金入市如何防范風險,防止保值不成功,顯然需要有必要的監管機制,而養老金賬戶的持有者,更應對自身賬戶的投資情況擁有知情權。在這方面,盡管國外養老金入市的確也是慣例,但在相應的機制建設上,卻也同樣相當完善。
三、我國養老金如何進入資本市場
養老金和資本市場是高度契合的。一方面,資本市場貴在長期持有,而不是暫時投機。在發達的、成熟的資本市場中,養老金投資的占比很大。實踐證明,養老金符合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另一方面,未來我國養老金入市,一定能極大推動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反過來看,發達的國內資本市場,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長期來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資本市場是必然趨勢。借鑒國外經驗要做好如下工作。
1.提高統籌層次,對社保基金的投資方式進行改革。就現實而言,我國現有2000多個社保統籌單位,很難集中管理運營。對此,社會保險基金要投資資本市場,就必須有全新的制度設計,且要考慮道德風險。在改革的過程中還應分清近期和遠期目標,區分輕重緩急,逐步解決。
2.大力發展更加健全的虛擬市場。包括債市、股市,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降低社會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養老金不應該停留在銀行體系,因為銀行體系的一致性太高,將來它的系統性風險、貸款量等都會對養老金體系造成長期風險,而債市的風險能從價格上體現出來,這跟養老金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結構是一致的。
3.我國養老金應走英美模式。世界各國的養老金運營模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歐洲大陸國家為代表的,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管理運營模式,一類是以英美國家為代表的,以信托方式為主導的管理運營模式。就現實情況和可行性來說,我國養老金應走英美模式,以資本市場為依托,做大做活我國的養老金。在養老金業務方面,商業銀行也應該發揮作用,但不宜成為主導。
四、結語
種種跡象可以預見,養老金入市運營,只要沒有大的全球金融危機或全國性系統危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即使產生了一定風險,其影響也是暫時性的,可能是當期的賬面浮虧,并不是長期難以挽回的損失。未來經濟恢復了,收益又可以收回來。這么多年來,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的整體投資運營情況良好,是養老金應該入市運營的很好證明,也為其他養老金入市提供了示范樣本。進入資本市場,一方面,可以應對貶值風險;另一方面,擺脫了行政控制和管理,避免了某些利益輸送的情況,最大程度地實現管理的陽光化和市場化,保障了其安全。
參考文獻
[1]王曉軍.中國養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123~132
[2]余昌淼.關于養老保險制度的調整和完善問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張左己部長訪談錄[J].社會保障制度.2001(4)
[3]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2年中國財政發展報告——
社會保障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266
[4]鄭功成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鄭宗培,田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保障水平測算[J].企業導報.2009(12):129
[6]趙宇.中國養老保險隱性債務問題研究山東經濟[J].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