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分析高校貧困生就業現狀及其原因的基礎上,探索高校貧困生就業援助對策,對于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就業困境;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增,2012年新畢業大學生約為660萬人,而社會就業市場卻逐漸飽和,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貧困大學生作為其中的弱勢群體,則陷入更大的窘境。目前我國高校中經濟困難的學生約占在校生總人數25%,他們能否順利就業,不僅關系到千萬個家庭,更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高校貧困生就業現狀及原因分析
高校貧困生就業呈現雙低現象,一是就業數量低,二是就業質量低。有關統計資料表明,貧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低于大學生平均就業率約10個百分點,初次就業質量也明顯低于非貧困大學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綜合素質欠缺。就業市場供求關系的不平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就業能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綜合素質的競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經歷、教育環境和教育觀念的不同,貧困大學生入學時在綜合素質方面就“先天不足”,與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在閱歷、知識面、特長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入學后,由于經濟原因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他們很少參加鍛煉實際應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活動,回避各種社會交往,對于充斥校園的各類證書的考取更是望而卻步。這使得貧困大學生在知識結構、就業技能及實踐操作、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欠缺,在就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2)就業成本壓力大。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畢業生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除了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外,錢財的開支也不可忽視。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投資項目繁多,制作簡歷費、形象包裝費、通訊費、交通費、參加各種招聘會的門票費、餐飲費、住宿費等等,以及參加各類招聘考試及公務員考試的資料費、培訓費;此外,找關系、請客、送禮的灰色成本也不容小視。高昂的就業成本降低了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要求,限制了他們的擇業范圍,使他們錯失了很多就業機會。(3)就業心理不成熟。貧困大學生往往存在消極自卑的心理,在應聘過程中不能自信地推銷和展示自己,在求職中也不愿主動與人交往,害怕競爭;貧困大學生特殊的“邊緣性”地位,使他們在就業中存在著強烈的功利思想,常常產生不切實際的攀比,在實際的就業中表現得盲目和急功近利,極大地影響了個人潛能的挖掘與發揮;由于自身素質欠缺、擁有社會資本較少,對就業充滿擔心和憂慮,面對一些就業機會猶豫彷徨,錯失良機;還有些貧困大學生認為社會分配不公平,存在抱怨心理,感到前途渺茫,得過且過,不能正確地對待就業中的競爭。(4)家庭背景不理想。“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職業、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受教育水平等。家庭背景決定了家庭擁有的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組織資源及社會資源,這些資源以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子女的就業狀況。據北師大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調查,在工作落實的重要原因中,社會關系排在第一位。父母社會階層越高的子女就業機會越多,工作狀況越好。這種現狀,在短時期內是難以扭轉的。貧困大學生一般都沒有可以依靠家庭背景,社會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也都相對貧乏簡單,在求職中沒在可以利用的資本,嚴重缺乏各種社會關系的支撐,只能孤軍奮戰,與家庭背景好的大學生相比,工作落實率和工作質量都相對較低。
二、高校貧困生就業援助對策
(1)規范就業市場,創造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必須完善就業政策,打破地區、部門、行業的壁壘;規范就業市場,廢除不合理、不規范的就業面試收費、招考收費、招聘會門票收費等,降低就業成本;呼吁相關機構為貧困生減免培訓費用,建議用人單位利用多種渠道使招聘方式多元化,如可以通過互聯網提供求職簡歷、查詢就職信息、遠程面試等,降低貧大學生的就業成本;建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用人機制,扼殺不正之風,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擇優就業原則,使貧困大學生擁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建立貧困大學生 “綠色就業通道”,出臺貧困大學生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為貧困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2)完善高校貧困生經濟救助體系。貧困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的根源還在于經濟困難,克服經濟困難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基礎和前提。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獎、貸、助、補、減的貧困生資助體系,最大程度地減輕貧困大學生的經濟負擔,保證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政府應盡快建立科學化、法制化的高校貧困生社會保障體系;銀行應進一步完善貸款制度,在保證按期還貸的前提下,提高對貧困大學生的貸款額度,延長其還貸期限;高校應努力健全和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要科學合理地整合各類資助資源,使之發揮最大效應。如,要改革獎學金制度;拓展勤工助學市場;進一步推動教學改革,實行以完全學分制和選課制為基礎的真正意義上的彈性學制等。其次,建立貧困大學生就業基金。由政府牽頭、社會慈善機構和企業出資、學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建立貧困生就業基金,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就業過程中必要的經濟上的援助,使他們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3)提高貧困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就業競爭歸根結底就是綜合素質的競爭,高校應盡可能為貧困大學生創造條件,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如加強對貧困生的專業培訓、社會需求的技能培訓及求職技巧培訓,使他們一專多長;鼓勵貧困生多參加社團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觀念和團隊精神,使貧困生在大學生涯中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增強就業競爭力。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在他們成才和就業過程中也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貧困生由于經濟拮據,與那些家庭富裕、出手闊綽的同學形成巨大反差,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其他同學也存在一定差距,使他們缺乏自信心,常常自慚形穢,呈現出的自卑、焦慮、孤僻、文飾、消沉心理。高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性的貧困觀,引導他們將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轉化為人生前進的動力,塑造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克服不良心理狀態,鼓勵他們自強不息,挑戰貧困,超越自卑。(4)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大多數大學生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愿意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有一項對3000余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國忠指出:“其實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還是很需要大學生畢業生的,比如說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低收入的技術工作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畢業生也并不過剩!”貧困大學生背負著家庭的殷切期望,更希望通過找一份理想工作來改變現狀,“有業不就”情況非常普遍。高校要加強對貧困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教育他們擺正心態,合理定位,將人個利益與國家建設需要相結合,妥善處理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待遇與發展之間的關系。(5)提供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高校要積極與用人單位加強溝通與合作,建立用人單位與貧困大學生信息交流平臺,并根據貧困大學生就業目標,優先把他們推薦給相關單位,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充分利用網絡等途徑免費為貧困生發布個人信息,幫助他們進行遠程面試,提供求職、招聘、指導平臺,拓寬貧困大學生就業渠道。
促進貧困大學生順利就業,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潘斌.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自救體系初探[J].企業家天地.2010(3):104~105
[2]宋艷,李曦.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49~50
[3]趙廣.2012大學生就業形勢和政策[ER/OL].http://wenku.baidu.
com/view/1ef046baf121dd36a32d82df.html.2012-02-21
[4]顏秉新,尹延彥.代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其對策[J].企業導報.2010(9)
項目基金: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獨立學院貧困生救助體系的研究》(課題號:SZ20104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