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國務院提出“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構想,經過“十一五”的偉大實踐,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在發展思路問題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如何結合農村實際,尋找適合農村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思路,成為當前我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發展思路;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服務業
一、引言
(1)研究背景。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總體要求的具體解釋如下: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2)概念界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3)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自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以來的“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活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民生活顯著增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糧食產量穩步提高,我國的“三農”問題得到了相對以前比較妥善的處理。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同樣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發展思路不明確,發展道路不清晰,發展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嚴重,人民民主權利不能充分實現等。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必將阻礙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質的跨越,必將影響我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二、指導思想、堅持原則和保障機制
(1)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即以科學發展觀總領全局。(2)堅持原則。第一,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新農村建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立足本村實際,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不斷完善其新農村建設思路。第二,堅持量力而行原則。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已有的基礎,集中主要力量解決農村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三,堅持突出特色原則。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既要注重改善農村環境,又要盡量保留原有房屋、風格、綠化、風俗習慣,突出農村特色。(3)保障機制。第一,政策層面的保障。政府應該保持“支農、惠農”政策的持續性,并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第二,社會方面的支持。加大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確保各項農業機械能夠以更合理的價格走進農民家庭;加大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將城市工業合理引進農村,實現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第三,農村自身的提高。農民應該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包括文化、道德素質,擴大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因素比例,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多樣化。
三、新農村建設的三個發展思路
1.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思路。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思路是指
從本村的實際出發,利用本村在資源和區位上的優勢,在農村范圍之內發展工業,和通過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改造包括傳統農業在內的農村產業和農村社會,促使農村經濟系統向現代化轉型,進而實現與城市工業化協調發展的水平。農村工業化發展思路的最好模板是“華西村”。華西村的新農村建設過程可以簡單的定義為通過發展集體經濟(鄉鎮企業),發揮區位優勢,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從而實現農村工業化,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以農村工業化帶動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的地區需要擁有以下兩種條件:第一,資源富集地區,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這類地區擁有在資源方面的絕對優勢,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實現農村工業化的可能性最大。以河北遷安為例,遷安擁有非常豐富的鐵礦資源,尤其在橫亙東西的燕山山脈地區,鐵礦資源儲量大、品位高,所以遷安縣依托鐵礦資源的開發,大力發展鐵礦產業,建立鐵礦加工企業,例如選礦廠、鋼鐵廠、鑄件廠等,人民把基本生活跟鐵礦資源開發牢牢困在一起,新農村建設活動搞的轟轟烈烈,農民生活已經基本實現超小康水平,城鎮化水平達到60%。相反在煤炭資源富集的山西省農村地區,新農村建設搞的相對遜色,究竟問題出在哪里,需要我們做出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第二,地理位置優越,人力資源充足且廉價,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類地區比較典型的就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這兩個地區依托區位優勢和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優勢,發展“三來一補”產業,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服裝業,玩具廠等遍地開花,輕工業做的有聲有色,農村地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科技含量較低,品牌價值不能體現,這成為下一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
2.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
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的最好模板是“南街村”。南街村的新農村建設過程可以簡單的定義為以集體經濟推動農村產業化,由“能人”企業家與村政府領導人組織資源進行生產,注重村級領導班子的權威,從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的過程。南街村神話對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在發展傳統農業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加強農業產業化的程度,通過對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從而將農產品的價值最大限度的留到農村。
3.發展農村服務業的思路。近年來的農村發展實踐證
明,多種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旅游業為例,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伴隨而來的是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工作之余,走進農村,走進大自然,以此來緩解工作生活中的壓力,所以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是一個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新農村建設非常好的契機。革命圣地西柏坡在發展農村旅游業方面就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作為新中國的搖籃,西柏坡在先天條件上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以望瞻仰偉人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每年旅游創收占當地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但是西柏坡當地有價值的革命遺跡非常少,很容易使游客產生花了那么多時間,花了那么多錢而收獲很少的感覺,為解決這一問題,當地政府綜合當地實際情況,開發出了很多具有價值的旅游項目,包括崗南水庫旅游項目,生態旅游等等,人們可以在參觀完“西柏坡館”以后到庫區釣魚、游泳、欣賞大自然等等,以此盡情的放松,在生態旅游方面最成功的實例就是啟動“農家樂”活動,讓游客走進農家,走進大自然,親手勞作、親手耕種、親手采摘,喝一口清香的山泉,吃一個新鮮的水果,品嘗一下地域特色的風味小吃,游客在滿心愉快之際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一舉兩得的效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如何選擇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思路,以及如何就已選發展思路而確定發展道路的問題,需要和當地農村實際相結合,不能不切實際的追求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更不能盲目引進農村第三產業,否則必將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彭維鋒.華西村新農村建設實踐經驗研究[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22~27
[2]王蓓蓓.南街村發展戰略解讀[J].中國集體經濟.2008(9):10~11
[3]曹昱亮.新農村建設中的鄉村旅游建設策略[J].特區經濟.2010(7)
[4]卓燕.縣域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淺析[J].企業導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