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逐漸取代國際貿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本文闡述了國際資本流動的概況,結合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收支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國際收支各賬戶的影響,指出外商直接投資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
【關鍵詞】國際資本流動;國際收支;外商直接投資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涵義
外商直接投資(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也叫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取利潤為目的,是與國際間接投資相對應的一種國際投資基本形式。國家統計局定義:外商直接投資指外國企業和經濟組織或個人(包括華僑、港澳臺胞以及我國在境外注冊的企業)按我國有關政策、法規,用現匯、實物、技術等在我國境內開辦外商獨資企業、與我國境內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或合作開發資源的投資(包括外商投資收益的再投資),以及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項目投資總額內企業從境外借入的資金。一般外商直接投資以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合作開發等方式存在。
二、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外商直接投資是造成貨物與服務貿易賬戶、收益賬戶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經常賬戶的情況,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平衡有重要意義。
(1)外資來源單一。我國當前的投資來源比較單一。2009年我國外商投資總額603.25億美元,其中亞洲地區的投資為357.2億美元,占50%以上,北美地區為37.3億美元,歐洲地區為56.4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資來自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日本、歐美等國對我國的投資雖然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很小(見表1)。
(2)優惠政策引發負面效應。首先,優惠政策使外資企業相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有著諸多優勢,使原本資本和技術實力就落后于外資企業的國內企業在政策方面又處于不利的地位,直接限制了國內企業的發展。其次,由于外資企業享有的稅收政策不同與國內企業,出現了數額巨大的“假合資”,即內資為了享受外資的待遇,有的企業便設法將資金轉移到國外,然后以“外資”的身份流回國內,套取各種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形成了許多“假外資”企業。(3)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分布不平衡。而我國的外資產業分布格局是第二產業比重偏高,占70%以上,其中多以制造業為主,第一產業僅僅占2%左右,第三產業占20%左右。在第三產業中,房地產占了吸收外資的首位,約占了第三業的2/3,而金融、保險、商業、外貿、信息服務業等行業外資流入的數量有限。從地區分布來看,目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尤其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及閩南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中西部地區起步較晚。
三、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建議
(1)提高外商直接投資質量。保持外國直接投資適度規模是提高質量的前提,對于實現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在20世紀90年代末,國內引發了有關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適度規模討論的熱潮,提出了其適度規模的概念。適度外國直接投資規模具體是指在國家自我經濟發展控制權的條件下,在一定時期內,能為經濟發展所消化吸收,并能促進經濟。(2)引導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取向。重點支持先進技術,大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于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同時鼓勵外商對我國農業的投資,加快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提高我國初級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有針對性地打擊外國直接投資熱錢流入行為。首先針對貿易項下存在著進口價格虛報、假借貿易名義融資等行為,在不限制其用匯條件下加強真實性審核,提高監管的效率。其次,嚴格限制資本項目的借匯,對外資企業外債實行審查備案制度,對其資本項目外匯實行有條件結匯。對資本項目不按規定渠道審批和結匯的各種違法行為進行查處。最后,嚴格進行收支憑證的審核和實施法人負責制。要防止利用境內外母公司和子公司及關聯公司之間的財務關系進行資金的投機炒作,嚴格進行收支憑證的審核和實施法人負責制。
參考文獻
[1]王博雅.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價值工程.2011(22)
[2]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完善外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
通知.200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