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大量境外熱錢通過各種方式流入我國,主要流入對象是國內房地產市場、股市、債市和期貨市場等資本市場,最終目標是獲取高額利潤。境外熱錢異常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穩健實施產生很大沖擊。本文分析了熱錢的進入渠道,盈利模式以及對貨+幣政策的沖擊,從而針對相應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規避熱錢流入引發的風險。
【關鍵詞】熱錢;貨幣政策;匯率政策
一、熱錢的概念
熱錢稱為國際游資(Hot Money)也被稱為逃避資本,是指在一國金融市場上投機獲利的國際短期資本。對沖基金就是著名的熱錢持有機構,然而持有熱錢的除了對沖基金之外,還包括養老基金、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機構投資者,以及外國居民甚至本國居民等個人投資者。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深化,熱錢的定義也不斷擴展。
二、熱錢流入渠道
(1)經常項目下的“熱錢”流入。“熱錢”通過貨物或服務貿易進入中國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虛報貿易流入,通過編造虛假合同來虛報出口;通過低報進口、高報出口的方式引入熱錢。時間差,通過進口延遲付款及出口預收貨款的方式盡可能的截留資金。“買單出口”,通過注冊虛假外貿企業,獲得外管局的出口收匯與進口付匯的核銷單,然后出售給沒有進出口權的企業和個人。外匯核銷單的申領失控與倒賣,導致相應“熱錢”的流入。(2)資本項目下的“熱錢”流入。第一,FDI(外商直接投資)。我國對FDI一直采取鼓勵和吸引的政策,FDI既可以以現匯的形式存于銀行,也可以兌換成人民幣。這就便利了“熱錢”以FDI名義流入,通過銀行兌換成人民幣,再投資于中國股票市場及房地產市場。第二,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是外資進入中國A股市場的合法渠道。但“熱錢”可通過購買具有QFII資格的海外金融機構未使用的投資額度流入中國。第三,外債。外商投資企業所借的外債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在國外銀行的貸款,第二個是向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和私人的借款,第三個是向在華外資銀行的貸款。其中第二項是增長最快和最主要的外債來源。
三、熱錢流動對貨幣政策的沖擊
(1)使匯率政策與利率政策產生沖突。在當前匯率制度下,當我國上調利率進行緊縮調控時,會影響資本項目的順差。為了穩定匯率,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匯,同時,由于利率上升,國內利潤空間擴大,境外資金進入我國資本市場,從而增加了外匯儲備,進一步影響到基礎貨幣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2)增大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成本。境外熱錢具有隱蔽性,高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境外熱錢的隱蔽性使外匯指定銀行和央行難以區分所結售外匯的性質,難以采取針對性的舉措加強結售外匯的監管。另一方面,由于境外熱錢的流動性、不穩定性,決定其撤離境內時間短。而央行施行的貨幣政策生效時間卻比較長。當國際金融環境發生變化,國外相對中國有更大的預期收益時,境外熱錢很可能突然調轉方向撤出國內,使得央行對熱錢所作的調控措施在尚未產生效果前失效。由此可見,境外熱錢增大了貨幣政策實行難度。
四、防范境外熱錢對貨幣政策沖擊的對策
(1)適度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實行彈性較大的匯率制度,不僅可以支持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保證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也會防止國際投機資本流入,減輕國外輸入的通貨膨脹壓力。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可保持中心匯率不變,適度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并根據市場狀況在規定幅度內靈活調整。(2)擴大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逐步允許外匯收支量大且信譽良好的中外資企業直接入市交易,逐步形成類似證券交易所模式的外匯交易市場。金融機構自身的外匯買賣和所有企業及個人的結售匯則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紀業務直接進入外匯交易中心入市買賣,建立真正意義的外匯交易市場。這種做法有助于平衡外匯市場的供求結構,平衡國際收支,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3)建立短期資本流動的監管框架。管理上,應由中央銀行牽頭,建立一套科學的國際資本流動的管理框架。而完善、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定位和合理分工應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資本流動的中間環節(金融機構、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管應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胡建國.熱錢對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及對策[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2]黎友煥.論境外熱錢流入我國的三大熱點問題[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