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全球反傾銷頭號目標國,反傾銷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本文從傾銷、反傾銷和正常價值的概念出發,以歐盟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案為例,探討中國在應訴反傾銷案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中國頻繁遭遇反傾銷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反傾銷;成本核算;案例
一、傾銷、反傾銷和正常價值
傾銷含義主要是指出口產品的銷售價格低于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或低于生產成本,且造成該市場的波動,并導致該市場上的其它競爭者銷售困難的行為。反傾銷主要是進口國對實行傾銷的貨物征收的一種進口附加稅,或實行數量限制等保護本國產品國內市場的措施。傾銷的確定是反傾銷措施的首要條件之一。GATT第六條第一款的定義為:一國產品以低于該產品正常價值(normal value)銷往另一國,以至于實質損害進口國的某一產業,或對某一產業的建立有實質性損害的威脅或者實質阻礙,應認為構成傾銷。因此,比較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于出口價格是確定傾銷行為的基礎。正常價值也稱為正常價格或者標準價值,一般理解為出口商的出口產品在其本國國內銷售的價格。對正常價值的確定,WTO《反傾銷協議》規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正常貿易過程中出口國供消費的產品的可比價格;
(2)如果出口國國內市場同類產品沒有可比價格,以出口第三國的可比價格來確定;(3)如果國內市場或第三國市場的價格
不可比,以原產國的生產成本加管理、銷售和一般費用及利潤來確定。由此可見,計算正常價值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出口國的可比價格;二是向第三國出口的價格;三是推定價格。該協議對出口國國內銷售價格確定正常價值的條件作了限制,即要求出口國國內銷售數量應高于該產品向出口國出口的5%。美國和歐盟等國的反傾銷法也作了類似的規定。此外,還規定了低于成本的銷售價格不能用作計算正常價值。目前國際上對“正常價值”的確定有兩套標準:對市場經濟國家,是與出口國國內市場的價格相比較;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將找出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同類產品價格作為衡量標準,或是運用“結構價值法”,用出口國“生產要素”(含各種原燃料、輔料、人工的投入)乘以“第三替代國”的價格推算出正常價值。
二、案例介紹
2005年7月7日,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巴西被選擇作為市場經濟國家替代中國。中國涉案金額高達6.7億美元,涉案企業達1200多家。2006年10月6日,歐盟對此案做出肯定性終裁:對中國企業征收9.7%~16.5%的反傾銷稅,為期2年。2008年10月3日,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進行反傾銷日落復審立案調查。2009年12月30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做出反傾銷日落復審終裁,決定繼續對中國企業征收16.5%的反傾銷稅,有效期為15個月。2011年,歐委會發布公告,宣布針對自中國進口的皮鞋的反傾銷措施于2011年3月31日正式終止。在本案例中,歐盟并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計算“正常價值”時拿巴西作為第三方的替代國,來推算出我國皮鞋的“正常價值”。但是,巴西與中國雖同為“金磚四國”,但在勞動力成本、制鞋的工藝與技術以及制鞋企業的規模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造成在巴西生產一雙皮鞋的成本遠遠超過在中國制鞋的成本。如果歐盟能夠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那在計算“正常價值”時,我們在反傾銷應訴中會獲得更大的優勢。根據WTO《反傾銷協議》對正常價值的確定方法,我們可以知道,涉案產品成本應包括“生產成本”和“銷售、管理和一般費用(SAG)”。因此,企業正確核算產成品成本和涉案分攤的SAG是個關鍵的問題(如圖1所示)。但是在本案例中,涉案企業高達1200多家,但是絕大多數的企業是民營企業,他們大多是小型企業,建賬不全,成本核算過程混亂的現象很普遍,這也給反傾銷應訴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三、中國遭遇反傾銷應訴的原因
(1)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很多商品原材料價格低廉,加上大規模的生產,使產品成本低,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優勢。(2)外貿出口結構不合理及對進口市場不了解。首先從出口產品結構看,我國的低成本低價格卻使外國人形成了中國低價競銷的不良印象,使他們認為對華反傾銷理所當然,使中國的應訴處于輿論的不利地位。(3)中國外貿企業的不應訴或應訴不力使對方輕易獲勝,在輕易獲勝后又繼續伺機反傾銷,造成惡性循環。在本案例中,奧康集團率先宣布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歐盟征收中國制鞋企業16.5%的反傾銷稅不符合歐盟的相關法律,泰馬、金履、新生港元等鞋企也相繼宣布上訴。2006年12月21日是中國涉案企業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的最后期限,但是,福建涉案鞋企均沒有提起訴訟,由于中國企業缺乏應訴的意識、知識和經驗,再加上經費等原因,主動放棄了申訴的機會,結果等于放棄了市場。
四、對策和建議
(1)爭取市場經濟地位待遇。中國企業頻頻遭遇反傾銷,與我國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有很大關系。目前全球已經有近150個國家承認并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遺憾的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幾個中國出口大戶仍遲遲未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市場經濟地位待遇”是我國獲得最大權益的前提,以便于在計算正常價值時使用我國的財務資料數據,從而避免使用其他第三方替代國的數據。(2)建立反傾銷應訴的成本核算體系。企業應建立專門應對反傾銷的成本分析機制,對成本的市場價格變動做出反應,并分析變動的原因,同時也要關注國內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成本,和產品出口國家競爭對手的成本。(3)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及時調整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引導企業徹底改變低價競爭、產品檔次低、缺少品牌競爭力的出口戰略,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減少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其次是在國際方面要繼續發揮預警機制,避免貿易摩擦。
反傾銷問題是近十幾年來國際貿易中的熱點問題,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享受著國際貿易中的優惠的同時,也遭遇到別國對中國的反抗。同時,反傾銷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需要很多部門的通力合作,我國應該加強會計的核算體系,積極地應對反傾銷訴訟,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楊珊珊.反傾銷會計相關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6
[2]Brink Lindsey,Dan Ikenson.Reforming the antidumping agreement-A road map for WTO negotiations[M].CATO.press,2003:90
[3]夏志遠.我國出口企業反傾銷會計防范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
[4]鐘茂森.基于財務視角的反傾銷應訴問題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1
[5]周友梅.中國需要反傾銷會計[J].財務與會計.2003(7):21~22
[6]馮巧根.反傾銷應訴中的會計問題探討[M].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