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務管理是企業各種管理活動的核心內容,財務目標是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合理確定財務目標是實現高效財務管理的基礎前提,并對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現有的財務目標進行研究分析,在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目標的同時,將對資源環境和社會帶來的效益也納入企業價值衡量目標當中,才能使企業財務目標更加合理,從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財務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可持續發展
財務目標作為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起點,對指導財務管理實踐起了重要的導向作用。不同的財務目標,會產生不同的財務管理運行機制,科學合理地設置財務目標,對于更好地指導財務實踐甚至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對于財務目標的選擇,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為理論界和實務界所普遍接受的觀點。從所提出的各種理論來看,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觀點主要有: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等。
一、現有財務目標理論及其評價
(1)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目標認為,利潤代表了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說明企業的財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業的目標。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自主經營的主體,實現利潤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并且利潤指標還具有直觀易懂,實務中操作性比較強的優點。但是,以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目標,仍然存在許多缺陷。第一,該目標忽略了資金時間價值觀念和風險價值觀念;第二,利潤最大化是一個絕對指標,沒有考慮企業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不能科學地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第三,利潤最大化容易導致企業片面的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視長遠發展;第四,該目標沒有考慮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使企業難以協調好各方面的經濟關系。(2)每股收益最大化。所有者作為企業的投資者,其投資目標是取得資本收益。每股收益理論認為,當投資者所獲得的每股收益越多,也就說明了投資者通過投資獲得的回報越多,說明企業運營的越好。每股收益最大化將企業實現的利潤額同投入的資本或股本數進行對比,能夠說明企業的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資本規模的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間進行對比,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異;另外,對于每股收益指標值的計算也比較簡單,方便操作。但是每股收益同利潤最大化目標一樣,仍然沒有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也不能避免企業的短期行為,沒有考慮除投資者以為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3)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是指企業通過合理運作,在考慮資金時間價值與風險價值的基礎上,為股東增加盡可能多的財富。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具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的特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業片面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以此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對企業具有長期性發展的導向作用。以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目標也存在明顯缺陷。首先,股東財富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不在管理當局的可控范圍之內,管理人員的行為不能有效地影響股東財富;其次,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容易導致企業所有者與其他利益集團及社會的矛盾,沒有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以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財務目標,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4)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是指與某一個企業存在一種或多種利益關系的個體和群體,而不管這種利益關系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這些個體和群體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滿足。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考慮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將企業的目標進一步擴大,協調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但企業要同時滿足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最大利益目標是不可能的,其在可操作方面存在問題。因此,利益相關者最大化不可能成為一個理想的財務目標,也就更不可能成為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目標。(5)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是指企業通過合理經營,采取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時間價值、風險價值及報酬等因素,在保證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目標,有利于企業長期、穩定、健康地發展。
二、企業可持續發展對財務目標的要求
(1)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伴隨著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而發展起來的。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從宏觀層面上論述,著重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企業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微觀企業的層面,也是強調各方面的協調,在協調中求發展。企業可持續發展可以定義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企業的生存發展既能夠滿足自身可持續增長的需要,又能夠兼顧資源和環保的需要,在為企業謀取利益的同時,也對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這個概念一方面闡述了實現企業價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企業發展應該注重對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的保護及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2)企業可持續發展對財務目標的要求。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以看出,企業要想長遠發展下去,必須兼顧自身和資源環境社會的利益。概括出來有以下幾點:一是經濟效益,在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許可的前提下,企業必須追求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實現自身的可持續增長。二是資源效益,包括合理分配企業內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及節約資源、減少資源浪費等。三是環境效益,即鼓勵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能負起更多保護環境的責任。四是社會效益,一個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必須不斷提高對社會的貢獻水平,也就是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出發,企業在制定財務目標的同時,不僅將企業能夠給利益相關者帶來的利益考慮在內,還應將企業對資源環境及社會所能帶來的利益也納入財務目標范疇當中。所以,企業財務目標的制定,若要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在制定的時候兼顧各方面的利益。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修正
在已有的財務目標理論中,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及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由于其各自的缺陷所在,這些目標都不可能成為能夠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目標。而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克服了前面幾種目標的缺點,將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擺在首位,強調在企業價值增長中滿足各方面利益關系。從這一點上講,企業價值最大化成為大多數企業的理想選擇。但結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來看,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還應該進一步完善,結合相關因素修正以后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現在經常使用的企業價值目標可以通過兩種辦法或途徑來衡量:一是用市場“買賣”方式,即通過活躍市場買賣交易的公平價格來確定企業的價值;二是通過現值計量,用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來反映企業的價值。
為促進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企業價值最大化應該包含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與企業價值增長中各方面利益的滿足。因此,企業價值最大化衡量目標中,除了將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定量化評價以外,還應將其他相關因素也用相應的指標反映出來。其應納入的衡量指標包括三方面,第一,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企業給員工、社區公眾以及政府和客戶等帶來的利益有多少;第二,對資源的節約貢獻,主要包括企業通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節約資源使用及減少資源浪費能夠在資源方面總體帶來的節約價值有多大;第三,環境保護方面的貢獻。按照環境保護的要求,在減少環境污染、加強環境保護方面作出的貢獻有多大。當把這些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因素納入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時,才使得修正后的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更能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財務目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理財環境的變化,它制約著財務運行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方向。合理的財務目標能夠為財務管理活動提供明確的方向,結合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內涵的修正后的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更能夠體現企業對現代社會的適應,從而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雷.財務多管理目標選擇的設想[J].財會研究.2011(7):44~46
[2]郭金生.關于企業財務目標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研究[J].企業導報.2010(2)
[3]張楠.財務目標研究綜述[J].企業研究.2010(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