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國均逐步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會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便應運而生。由于傳統會計的限制,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遇到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
【關鍵詞】環境會計;問題;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環境審計
進入20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資源的消耗急劇增加,由此也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空氣污染、不可再生資源的濫用等。20世紀70年代,環境會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便應運而生。
環境會計,又被稱為綠色會計,它綜合了貨幣計量和實物計量的計量方式,來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各會計主體在生產經營中所發生的有關環境污染、環境防治、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的成本和費用,進而從環境績效和環境活動的角度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評價。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會計要求企業把各項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外部性影響納入其核算和報告體系。此種做法極大地約束了企業的行為,對環境問題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今年年初,歐盟提出的“碳排放稅”再一次將世界的眼光聚焦于環境問題。盡管環境問題早已成為全球熱點話題,但是,我國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并未包含環境因素,由環境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并沒有在企業的會計信息中得到應有的體現,環境問題常常被企業所忽視。
一、國際上環境會計的發展現狀
(一)IASIFRS中涉及環境會計的準則
(1)IAS 1: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2)IAS 20: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 grants and disclosure of government assistance;(3)IAS 36:Impairment of assets;(4)IAS 37:Provisions,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contingent assets;(5)IAS 38:Intangible assets。
(二)世界各國環境會計的發展程度
1.日本。作為我國的鄰國,日本環境會計的發展不論是在亞洲,還是在全世界都可謂是走在前列。首先,在循環型社會的概念上,日本已經通過了700多部與環境、會計相關的立法。其次,他主要是通過環境報告書的形式來進行信息的披露。這種將環境會計信息從整體報表中單獨列示出來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觀的反映與環境相關的會計信息。再次,日本政府專門出臺了《環境會計指南》——鼓勵企業積極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主要包括成本,收益。
2.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美國在近幾十年里,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頻頻產生,由此引發了公眾對污染問題的擔憂,社會各界紛紛意識到了控制污染的緊迫性。為此,美國政府專門指定環境保護局來進行相關問題的處理。同時,美國迅速出臺并完善了各項法律,尤其加大了對上市公司的限制。其次,他采取了定性結合定量的方法對環境成本和負債等內容進行披露。
3.西歐各國。西歐各國的上市公司為了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減少社會壓力及環保組織的批評,同時帶來競爭優勢和政治利益,其環境會計的發展較為迅速,除了在常規的財務報告附注中進行相關成本和負債的披露,還會單獨發表環境信息報告。
二、我國企業環境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人員環保意識淡薄、不足。雖然,現在社會各界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并且積極出臺了較多的相關法律文件。但是,目前上市公司對環境會計的采用普遍是自愿原則,因此,未在全社會的范圍內進行普及。更重要的是,各利益相關者目前只是關注于企業的盈利性水平。如,其在閱讀報表時只是專注于結果性的數字,而常常忽略過程,更無暇關心其是否對環境造成危害,由此,導致環境會計的實施與執行缺乏相關的社會性監督。
2.相關法律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國的相關法律制度對環境破壞行為的處罰力度較輕,相比于破壞環境所帶來的收益,其罰款的金額遠遠低于此。所以,很多的企業寧愿去從事破壞環境的經濟活動。
3.會計理論研究的不足。第一,環境會計確認的不明晰。目前,我國的會計制度中對環境成本、環境負債和環境費用等概念并沒有進行嚴格的界定,其概念的模糊性直接導致了確認過程的困難——到底哪些成本應該歸入環境成本,哪些支出應該費用化。同時,由于企業破壞環境所帶來的外部性具有公共特性,企業自然而然地認為是自己是無成本的,可以任意的使用和破壞。于是,這種破壞很難在不同的企業之間進行分配。第二,環境會計計量的限制?,F在,我國對各會計要素主要采用貨幣計量的方法,這就要求必須量化環境成本、費用和負債等。但是,由于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且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具有借鑒性,環境成本的定價十分困難,到底有多少支出算入環境成本全憑企業自己的估計,同時,這也為企業操縱利潤制造了一定的空間。第三,環境會計披露的混亂。由于在環境信息披露的范圍、內容和方式上缺乏統一的規范,各企業之間的環境信息差異較大,缺乏可比性,基本沒有任何利用價值。而且,現在采取的是自愿披露,并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企業的管理層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極大地信息不對稱,而這也將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決策。
三、解決方案
(1)增強社會各界人員的環保意識。首先,應加強企業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從本質上講,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是導致環境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增強企業的環保意識、規范其經濟活動,我們就可以從源頭上阻止環境破壞的各種行為。其次,由于環境危害具有外部性,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上來講,我們每個公民都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增強公民的環境意識,不僅可以使其自身的日常行為更加環境友好,而且可以極大地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2)完善環境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法治社會的今天,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環境會計高速發展的基礎。首先,我國可以嘗試著將環境寫進《憲法》中,以突出其重要地位;其次,環境會計是一門包括了環境、會計、稅法等相關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建立多學科相互互補、支持的法律體系將極大地促進環境會計的發展進程。(3)加強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建立環境會計體系。由于傳統會計中的種種限制,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進程一直相對較為緩慢,因此,建立健全環境會計體系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首先,我們可以對環境會計假設進行拓展。傳統的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貨幣計量,會計分期和持續經營。鑒于環境會計的特殊性,我們可以采用貨幣計量結合實物計量的方式對環境成本、負債和費用進行有效、準確的量化。其次,對于環境會計的特點,我國可以依據不同的目標制定出不同的準則,以完善會計體系。最后,規范環境披露中的相關問題。在保證原有財務報告體系的前提下,我國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再單獨發表一份環境會計報告來披露與環境信息相關的內容。區別于傳統的財務報告,這份環境會計報告可以引入非財務指標,對企業各項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行為進行披露。(4)引入環境審計。審計工作是對會計活動的再監督,在引入環境審計后,公司經濟活動的環境友好性將受到全面、整體、統一的監督,進而可以進一步規范其行為。
四、結論
雖然我國目前環境會計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程度稍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但是,伴隨著各項法規、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提高,環境會計進入會計核算體系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這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使投資者的決定更加理性。同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理論,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以研究、探索出符合我國特點的環境會計發展模式。我們可以相信,我國的環境會計定將有一個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