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了國內6個飲水機品牌:美的、安吉爾、奇迪、沁園、浪木和奔騰,從申請總量、申請類型、年度分布、失效情況、權利轉移及許可備案等方面對其專利申請情況進行了分析,以此大致了解國產飲水機企業(yè)的專利技術保護現狀。
【關鍵詞】飲水機;專利申請;分析
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的飲水機,在小家電領域里的熱度隨著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而逐年攀升。最初的飲水機是人們飲用桶裝水的家用產品,分為立式和臺式兩大類。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飲水機增加了加熱與制冷功能。以美的、安吉爾、沁園等企業(yè)為代表的飲水機企業(yè)占據了國內飲水機市場主要份額。
本文以佰騰網專利檢索系統(tǒng)為數據源,以“飲水機or飲水器or飲用水機or飲用水器”為發(fā)明名稱和摘要的關鍵詞進行檢索,對國內6大飲水機品牌美的、安吉爾、奇迪、沁園、浪木和奔騰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進行了檢索及數據分析,以大致了解其飲水機及相關技術專利申請情況及法律狀態(tài)。檢索時間為2012年1月7日。
一、申請量及申請類型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美的品牌飲水機及相關技術的申請量最大,為283件,占6大品牌總申請量的44.0%,其次是安吉爾和奇迪。從申請的類型來看,6大品牌飲水機及相關技術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為主,分別為338件和243件,發(fā)明專利申請量最少,僅為62件,占申請總量的9.6%。其中奇迪有發(fā)明專利申請34件,占到了總發(fā)明專利申請量的54.8%。發(fā)明專利申請數量較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該領域技術更新?lián)Q代速度較快,因此不需要長達20年的保護期限,另外在審批過程中,發(fā)明專利申請的審查周期較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要長,且申請費用和維持費用相對較高,這也是其比重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
二、各年度申請量及失效情況分析
分析表2可以發(fā)現,6大品牌申請總量隨年份的變化大的趨勢是增加的,但并沒有形成規(guī)律性,其趨勢主要由申請量較大的美的、安吉爾和奇迪當年的申請量所指導。申請量最大年出現在2008年,為96件,其次是2006年92件。從申請量的年份分布看,最早的飲水機及相關技術專利申請出現在1998年,美的和奇迪分別提交了5件和3件申請。美的和奇迪針對該領域的專利申請連續(xù)性很好,1998~2011年間均有專利申請,而浪木近些年在該領域的專利申請很不活躍,2007~2010年間并未對該領域提交專利申請,僅在2011年提交了1件有關立式冷熱飲水機的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另外,奔騰在該領域的專利保護起步較晚,2006年才開始,且近兩年并未提交專利申請。通過上述申請量的發(fā)展變化分析可知,目前在飲水機領域專利申請較活躍的是美的、安吉爾、奇迪和沁園。由表2還可以看出,6大飲水機品牌專利申請總體失效率為32.3%,其中浪木和奔騰失效率很高,分別為78.4%和66.7%,安吉爾和沁園的失效率較低,分別為11.2%和10.2%。另外,從各年份失效比重來看,整體趨勢是隨著年份的增加,失效率逐漸降低,這與技術新老更替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也與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年限有很大關系,2000年之前的專利已全部失效,2001-2003年間的專利也大部分失效。另外,通過檢索發(fā)現,失效專利申請中外觀設計有145件,占全部失效專利申請的69.7%,而發(fā)明僅為4件,占全部失效專利申請的1.9%,且這4件發(fā)明專利申請的失效原因均為視撤或駁回,并沒有因費用終止的情況。這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的外觀設計更新?lián)Q代快,老的外形很快被市場淘汰,導致申請人放棄這部分專利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外觀設計的保護年限小于發(fā)明專利,但這種失效類型的比例也在某中程度上反應出了,商家對技術含量相對較高、專利穩(wěn)定性相對較好的發(fā)明專利權的保護更加重視。

三、權利轉移和許可備案的專利情況分析
分析表3可知,6大飲水機品牌的專利申請中權利轉移的為126件,占申請總量的19.6%,許可備案的為46件,占申請總量的7.2%。但分析各品牌可知,安吉爾的專利獨有性非常強,無一件權利轉移或許可備案;浪木的權利獨占性也比較強,僅涉及許可備案,并沒有進行權利轉移。與之相比,美的的權利轉移數達99件,占其申請量的35.0%。另外,檢索可知權利轉移的專利中有67件已經失效,占全部轉移量的一半以上;許可備案的專利中有10件失效。
四、結語
通過對國內6大飲水機品牌相關專利申請情況的分析,初步了解了美的、安吉爾、奇迪、沁園、浪木和奔騰在飲水機領域的技術保護現狀及各自的特點。中國飲水機行業(yè)在發(fā)展的同時,一些問題日益顯露出來。特別是飲水機行業(yè)規(guī)范標準不健全,小品牌充斥市場,“二次污染”問題嚴重,質量安全問題和健康問題等嚴重制約了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品質的提高。因此,中國飲水機企業(yè)必須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提升自身競爭能力,提高技術含量才能在新形勢下立于市場的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