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盲道,作為城市無障礙設施之一,是城市管理法治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但目前我國城市的盲道建設與維護存在問題,本文試從社會普通市民和政府管理部門兩個角度分析原因,結合城市管理法治化的內涵,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之策。
【關鍵詞】盲道;視殘者權利;管理;法治化
盲道(sidewalk for the bland),是指在人行道上鋪設一種固定形態的地面磚,使視殘者產生不同的腳感,誘導視殘者向前行走和辨別方向以及到達目的地的通道,宜為中黃色,也可采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顏色。盲道作為城市無障礙設施之一,是國家政府關愛視殘者的體現,是國際化大都市、現代城市的標志之一。城市的無障礙化,體現了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有效的盲道設置能促進視殘者獲得更多的獨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由于失明所帶來的各種限制,對視殘者心理、生活和就業等許多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一、盲道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盲道建設和使用狀況存在問題,不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的相關規定。如《規范》規定盲道應連續,但不少盲道被障礙物占用,造成盲道的斷裂,不僅商用設施、普通市民隨意占用,而且公益設施如市政設施中地下井蓋的鋪設、綠化植物等也在占用盲道;還有不少盲道遭到磨損、破壞后,沒有得到及時的維修與完善。再如《規范》規定人行道中有臺階、坡道和障礙物等,盲道至少要設在相距0.25~0.5m處,但城市常有盲道緊挨這些障礙物的情況存在。更深一步講,客觀環境也會影響人的心情和健康,因而社會現實中的盲道問題會在家庭中衍生。出行不便,盲人經常被迫呆在家中,缺乏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身體素質易下降,易產生孤獨、自卑、狹隘以及失落之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原因分析
首先,從社會普通市民的角度看,在于他們對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維護意識淡泊。現代社會對保障盲人對盲道的使用權利還處于道德機制的約束階段,有一種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判斷與自治意識。
其次,從政府管理部門的角度看,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政府對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維護與使用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其二,規劃不合理,缺乏長遠、系統性考慮。比如先有道路和其他設施,后有盲道。其三,部門間職責不明、推諉管理,缺乏系統性、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對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維護管理作出規定;其四,對視殘者等弱勢群體的關注度不夠,沒有充分考慮他們的出行權等正當權利。
三、解決對策
城市管理法治化的內涵是人權在城市生活中的充分實現和對國家各級權力機關行使權力的控制,明確市民、社會、國家各自在城市管理法治化中的分工。其中人權不僅包括政治上的權利,人身權、社會權、尊嚴也在范疇之中。
因此,解決盲道問題,首先要堅持在城市盲道的規劃管理中以人為本,真正關注關心視殘者等弱勢群體的權益。國家政府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基本常識,改變市民原先淡泊的主觀認識,讓他們有合理使用甚至主動維護盲道的社會管理的自治意識,進而影響行為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相關管理制度的推行。
其次,進行法治化、系統性管理。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包括要素和結構,并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產生功效。盲道好比整個社會系統的一個要素,是構成社會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它要素與它要有合理的結構即合理的聯系和組成方式,才能讓這個系統發揮良好的功能。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好比結構,有完善的法制與優良的管理,才能建設和維護好盲道,為盲人出行創造便利,實現他們的出行權等權利。因此需及時制定系統性、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一方面授予政府權力,對盲道進行監管;另一方面也要有制約,明確政府部門職責,確定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管理權歸屬,避免相互推諉。同時外部環境對系統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營造讓市民正確使用于主動維護盲道的社會氛圍,“內外”兼顧,才能達到功效,解決目前存在的盲道問題。
最后,國家要鼓勵和發展社會組織參與類似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使用與維護,發動社會團體的力量,多維角度關懷視殘者,保障出行權等合法權益的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湯恒亮,陳傳榮,鄧飛.日本盲道設置對我國盲道建設的啟示[J].藝術教育.2011(11):144
[2]焦振東,楊靖宇,劉勝賓.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實施現狀及存在問題簡析——以張家口市盲道建設實施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