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穩定和農民長期合法權益的維護。本文分析了農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糾紛問題,介紹了改善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工作應堅持的原則,提出了完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土地承包;仲裁
農村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穩定和農民長期合法權益的維護。截止到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基本走上了經常化、規范化道路。2002年實施了稅費改革,規范了農村稅費制度,農民負擔顯著降低。2003年《農村土地承包法》頒布實施,從法律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2004年全國免征農業稅,并全面落實了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土地價值、農業效益大幅提高,農民要地種糧積極性空前提高,導致農村土地矛盾顯化,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急劇增多。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中存在的糾紛問題
一是因承包政策落實不到位引發的矛盾。有的地方土地承包經營權落實不到戶,一些村組至今仍沒有開展延包工作,有的地方多留機動地,有的至今仍然搞“兩田制”,外出務工人員和農村出嫁婦女承包經營權不能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不到戶等。二是土地流轉不規范。少數地方違背農民意愿強行流轉推行土地集中,有的鄉村組織替代農民與轉入方簽訂合同引發矛盾,有的截留和侵占農民土地流轉收益,有的在流轉中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三是因土地被征用引發的糾紛。工業化、城鎮化和公路建設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而資金補償或土地置換不到位,是引發土地承包糾紛的又一重要原因。四是承包期內收回承包地和隨意調整問題突出。有一些地方搞“小調整”,有的在發展現代化農業、推動規模經營、村莊整治撤并中,隨意收回農民承包土地或變更土地承包關系。
二、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堅持的原則
(1)符合我國實際。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是我國特有的制度,為了更好解決糾紛,仲裁工作必須符合目前我國農村的實際狀況。在仲裁受案范圍的確定上要最大限度地為農民解決糾紛提供服務;在仲裁受理條件上從方便農民出發,實行申請仲裁,不要求當事人訂立書面仲裁協議;在仲裁程序上要盡量簡化,允許當事人口頭申請答辯。(2)堅持政府的指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復雜,政策性和專業性較高,不能像普通民商事仲裁那樣完全實行民間仲裁,而應當發揮政府的指導功能,以維護農民權益、保證仲裁工作質量、保證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規范。(3)采取調解仲裁雙渠道。調解是中國特色的矛盾解決方法,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切實把糾紛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基層,應該充分發揮基層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在仲裁前的調解工作;進入仲裁程序后,凡是能夠調解的,仲裁庭也應盡量調解,盡可能幫助當事人高效、便捷地解決糾紛。
三、提高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加快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制度立法,解決與農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相配套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律制度,使農業主管部門可以依法對糾紛案件進行仲裁。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適用不應像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那樣或裁或審,而應該是先裁后審。(2)保證仲裁機構的獨立性。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既然作為與協商、調解、訴訟相并列的司法外糾紛解決方式,仲裁委員會從性質上就應體現其準司法性,不應作為行政機關的附屬。仲裁委員會設置的原則應確立為淡化該仲裁機構的行政性,重現仲裁機構契約性、民間性和中立性,不完全排斥政府機構的支持作用。(3)提高仲裁人員素質。可聘請相關部門人員為兼職仲裁員??h、鄉仲裁機構須有三名以上專職仲裁員,以防止人員缺乏、大量案件積壓現象的發生。仲裁員實行持證上崗,實行聘任制。仲裁員上崗前經過能力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法規政策知識考試,上崗后進行業務培訓,合格者頒發資格證書和崗位證書,方可進行仲裁工作。(4)建立仲裁工作聯動機制。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多,仲裁工作量大,要按照村、鄉、縣三級聯動的原則,逐級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及時調解問題,爭取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堅持協商優先的原則,對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要由當事人先行協商,協商不成的,再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堅持基層調解的原則,土地承包糾紛要立足基層調解,村、鄉鎮要落實調解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加大調處力度,有效化解土地承包糾紛,盡力把矛盾解決在最基層。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國家扶持農業的惠農支農政策的不斷出臺,農民更加珍惜土地,農村土地糾紛案件也日趨增長。國家應盡快完善相應法規,確定土地仲裁機構的法律地位,并對目前極為散亂的仲裁組織機構、程序、仲裁規則等基本問題進行統一規范,同時要完善仲裁紀律,充實仲裁員隊伍,提高辦案質量??傊恋刂俨脵C構要在抓好自身基礎建設的基礎上,真正擔負起土地承包糾紛調解、裁決工作的神圣職責,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