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歸根到底是要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本文在探討企業創新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結合杭州市土特產集團公司案例,從制度創新、戰略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來分析如何構建商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多元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商貿企業;構建策略
創新是發展的靈魂。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源于理念創新、戰略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多元創新。杭州市土特產集團有限公司始創于上世紀50年代。作為國有商貿企業,在整個計劃經濟時代承擔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調配供應職能。在2001年由原杭州市土特產總公司通過公司制改革成功,后于2008年組建為集團有限公司,現主要經營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石化原料產品、棉花、土特產品、日用雜品等,旗下擁有5家控股公司:化工原料公司、橡塑公司、棉花公司、煙花爆竹公司、名萃土特產展銷中心。集團公司已躋身浙江省供銷社系統十強企業和全國供銷社系統百強企業。本文以杭州市土特產集團公司為案例,分析商貿企業如何推進多元創新,有效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推進企業持續發展。
一、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創新的關系分析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創新涵義
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國學者哈默爾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競爭力,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以知識、技術和管理為基礎的企業獲取、配置資源,形成并能保持競爭優勢的綜合能力,是支持企業賴于生存和穩定發展的根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難以模仿、難以被替代的獨特的競爭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水平決定著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位置。
創新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的。按照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引進一種新產品;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開辟新的市場;開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組織形式。實際上,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它應該包括思維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等。
(二)企業創新對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既然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競爭能力,是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模仿性等特點,要培育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通過多元的創新來實現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下面我們將從不同側面分析企業創新對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1.制度創新是培養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制度創新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影響,一方面,表現在產權制度結構的影響上。一個好的企業制度能夠使企業各項工作有效運轉,落后的企業制度對企業的發展會有嚴重制約。另一方面,體現在組織制度的影響上,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組織機構上實施一系列的創新,通過組織結構的調整,人員配備的變動,管理幅度、管理層次的變化,部門的調整等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從而保持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戰略創新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戰略創新使企業在變化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環境中適時調整自己的戰略目標,并通過差異化戰略在競爭中取勝,使得企業始終處于戰略優勢地位,進而打造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
3.文化創新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企業文化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通過文化創新,一旦建立了具有特色差異的優秀的企業文化,也就推動形成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4.管理創新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障。管理貫穿于企業經營運作的全過程。通過管理創新,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學的管理體系,把多元創新更好的滲透于管理過程當中,從而系統、全面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基于多元創新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策略
如上所述,企業創新對于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但分散、零亂的企業創新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企業只有以核心競爭力為中心進行多元創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就是杭州市土特產集團公司構建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成功所在。
(一)推進制度創新,夯實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1.推進產權制度創新。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公司長期形成的產權單一公有制和固定的勞動用工模式已嚴重制約了自身的生存發展,內部機制僵化,經營結構老化,規模萎縮。
跨入21世紀,在政府及主管部門的政策指導和支持下,企業發展找到了突破口——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公司制改革為老企業的生存發展掃清了體制障礙,成為企業邁入新世紀第一輪創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推進組織制度創新。改制后,公司加緊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注重提高戰略決策和發展規劃能力,實現了第一輪快速發展,但同時也逐步暴露出制約其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如負債過高,內部風險過于集中等。企業再一次走到了創業發展的十字路口,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推進體制創新,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克服發展瓶頸的任務。
2008年公司啟動集團化改革發展戰略,從調整組織結構、經營結構和擴大股本規模入手,通過在原各經營分公司的基礎上,投資組建控股、參股子公司,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動企業進一步擴張經營規模和資本實力,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組織化核心競爭力。組織制度創新使企業競爭能力及地位因組織能力得以確立和鞏固,不僅使集團企業成功抵御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規模更是再上新的臺階。
(二)強化戰略創新,增添核心競爭力的動力
1.做大做強主業,整固經營優勢。公司立足流通本業,使經濟規模連年快速擴張,企業成功邁入行業領先。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內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營銷格局發生了重大演變。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大刀闊斧地調整經營結構,果斷收縮退出傳統的日益萎縮的土產日用雜品經營,整合要素資源,全力加大對生產資料經營的投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做大做強做精為目標,逐步形成了以生產資料棉花、合成樹脂、橡膠作為企業主業經營支柱三足鼎立局面。
在調整結構拓展經營過程中,公司著眼于長遠持續發展需要,著力構建、精心培育與相關行業的國有、民營大型骨干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關系,坦誠相待,精誠合作,風雨同舟,相互支持提攜,結成了牢固的經濟共同體。近十年來,公司正是依托戰略合作伙伴提供的資源平臺,著力發掘資源優勢,不斷地開發整合利用,借以拓展市場份額,快速壯大經營規模,市場認知優勢和行業領先地位逐步顯現。
2010年以來,集團抓住國內經濟復蘇需求回升的機遇,全力整合商品資源、人脈資源和渠道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營優勢,從而實現了經營規模的快速擴張,再上了一個大臺階,經營模式和對外合作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2.加強資本營運,拓展項目投資。公司積極推進經營方式的拓展,由原來單一的商品經營向資產經營和多元化項目投資領域跨越。公司憑借自身積累和融資、不動產等優勢,開展對外合作和招商引資,謀求投入發展具備市場潛力和良好勢頭的項目,同時,以城市改造、企業網點設施拆遷為契機,加大投入擴充優質資產,為發展現代服務業項目積累資源,先后成功合作投資開發了江蘇泰州20萬平方米的住宅樓盤、杭州名萃土特產展銷中心、經濟型商務酒店、餐飲酒店、余杭工業園區生產基地等項目。通過與專業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成功合作,使企業學習積累了開發經驗,培養了專業的開發隊伍,為未來后續的開發項目奠定了基礎。
(三)加強管理創新,提供核心競爭力保障
公司通過實施“三個結合”來推動管理創新:
1.將企業文化培育滲透與制度化管理創新相結合。公司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范,全面建章立制,現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集團化管理體系;同時實施文化興企戰略,通過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以《大家庭報》、《文化園地》和各類文體活動為載體,弘揚“集智、求是、創新、奉獻”的企業精神,培育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凝聚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融入到企業經營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企業文化軟實力得到有效提升。
2.將企業改革與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相結合。公司以機構的“精干高效,運作順暢”為目標,做好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執行力和工作效率。公司一直把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推進人才強企戰略作為重點工作,近年來有計劃地引進專業人才,為他們營造發揮才能、創新創業的舞臺。集團各企業領導班子建設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集團公司把它作為基礎工程來抓,通過后備干部培養使用,優化企業領導班子結構,努力把干部員工培養成為適應企業新一輪發展需要的學習型、技能型人才。
3.將信息化手段與全程管理創新相結合。公司適應新形勢,不斷摸索管理新套路,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邁進。如提升財務管理的專業化水平,建立投資管理和跨區域結算的專業管理體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把信息化技術滲透運用到財務、合同、庫存、客戶資源、安全等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完善了內部管控機制,對資金和商品流轉實現了動態實時控制和反饋。通過不斷完善內部的系統化規范化管理,企業運作質量逐年提升,經營拓展能力明顯增強。
三、結論
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動力。只有將創新引入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過程中,持續不斷地推進多元創新,企業才能自始至終保持其競爭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杭州市土特產集團公司將企業的多元創新戰略貫徹到企業每一層面、每一部門中,通過管理、制度和戰略之間的互動,使三種創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在這三元創新循環上升過程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從而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商貿企業創新發展之路,并躋身于全國同行業的強者之林。
參考文獻
[1]趙國浩.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與務實[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劉凇麟,楊蕾穎.淺析企業創新與核心競爭力構建[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16~121
[4]溫路.淺析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J].社科縱橫.2010(2):47~48
[5]覃鳳琴.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培養對策[J].企業導報.2009(6)
[6]符亞男,李大鵬.基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管理創新策略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11(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