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視當前我軍人才培養,人才素質滯后于建設信息化軍隊的要求,高學歷軍官所占比例較低。軍官科技素質不高的現實要求我軍必須把握信息化的內涵和外延,保持正確的人才培養方向;對信息化條件下的新型軍事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素質要求定位準確,積極探索培養人才的對策和辦法;構建復合型人才群體,加速推進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關鍵詞】信息化;軍事人才;培養
一、信息化的內涵與外延
《2006年中國的國防》強調,要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軍隊質量建設。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推進信息化機械化復合發展,實現軍隊火力、突擊力、機動能力、防護能力和信息能力整體提高。(1)信息化的內涵。軍隊信息化建設是在人類文明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過渡時期進行的,以提高信息力和結構力為根本目的,以“系統集成”為主要途徑,最終把以火力和機動力為主要作戰力量構成要素的、適合打信息化戰爭的信息化軍隊的過程。其實質是使機械化軍隊的所有構成要素都發生質變,變成信息化軍隊的相應構成要素,即最終全面建成信息化軍隊。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十分寬泛,絕不僅僅是軍事系統和信息化主戰武器的發展,它涉及軍隊建設的方方面面。軍隊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六項,即軍事理論、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軍事人員、體制編制和后勤保障,因而軍隊信息化建設應包括這六個要素。(2)信息化的外延。機械化是信息化的基礎,機械化不發展到一定程度,信息化建設就沒有起步的基礎;機械化對信息化有反作用,能促進信息化。二者之間是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以信息力控制火力和機動的手段,大大提高了武器裝備使用的效能,使彈藥的效能提高了幾十倍甚至數百倍。但是,導致殺傷破壞的最直接因素是火力和機動,是有機動能力的火力摧毀目標,而不是信息,信息對硬件目標沒有物理殺傷作用。(3)信息化大系統。信息化大系統是構建三軍一體、通訊與指揮一體,機動與固定一體的指揮控制中心。在信息化建設中,要從軍事理論、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軍事人員、體制編制和后勤保障六個方面出發,不斷完善指揮、通信、網管“三個中心”,構建軍事、政治、后勤三個信息平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資源共享、安全保密、傳輸快捷的信息網絡體系,實現指揮控制實時化、作戰勤務可視化、教育訓練網絡化、機關辦公自動化 。
二、信息化條件下軍事人才的知識定位
(1)指揮型人才的知識定位。團以上指揮型人才必須經過本級培訓和高科技知識培訓,具備組織指揮軍事演習的能力、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篩選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恰如其分指揮控制的能力和熟練運用網絡的能力,團以上班子成員大多數具有下兩級中的一級主官任職經歷和師級以上機關工作經歷。營連級指揮型人才多數具有不同崗位的任職經歷,帶兵建隊能力突出,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帶領部隊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2)專家型人才的知識定位。美軍30萬軍官全部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在信息技術應用比較密集的單位和部門,信息化人才的比例尤其高。由此可見,在信息化戰爭中,一個專家型精英人才可能勝過千軍萬馬。各類專家型人才,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較強的科研、教學和技術保障能力。全部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全日制本科學歷達到90%以上,碩士、博士達到50%以上,在全軍專家型人才隊伍中要有一批拔尖人才是國家“兩院”院士。(3)操作型人才的知識定位。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的工程兵操作手之所以能在緊要關頭提出“水槍戰法”的建議并一舉攻克巴列夫防線,是與其扎實的自然學科知識功底以及基于此的大量試驗、推算分不開的。由此可見,作為操作型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自然科學知識,能夠熟練操作信息化指揮系統,真正提高指揮效率。
三、信息化條件下軍事人才的素質定位
(1)指揮型人才的素質定位。在信息化條件下,使用和管理高技術信息化武器裝備,需要多種知識和技能,而多軍兵種聯合一體化作戰對指揮員的知識結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他們懂指揮,又要懂技術。這種要求是多元的,如果沒有多方面的知識結構,不熟悉合成軍兵種,不熟悉一體化聯合作戰,知識技能單一,就無法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要。軍事人才還需要創造性地運用戰略戰術,以奪取戰場主動權。這種創造所要求的是“金字塔”式的復合知識結構:“塔底”是深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塔身”是扎實的軍事專業知識,而“塔尖”則是高新技術知識,主要是指最新軍事高科技知識和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只有具備這種“金字塔”式的復合知識個體,才有可能適應未來的信息化戰爭。(2)專家型人才的素質定位。專家型人才應在“?!鄙舷鹿Ψ?,搞學術的應站在科技前沿,創新信息條件下的裝備發展理論,組織謀劃信息技術裝備的發展;搞技術的應隨時架構指揮與應用間的技術橋梁,及時解決信息化部隊作戰和訓練中的技術難題。專家型人才還須具備較強的軍事素質。在馬薩諸塞州的漢斯科姆空軍基地電子系統中心,一位空軍上尉軍官(計算機專家型人才)將自己的計算機接入互聯網,鍵入幾行字符后,發出了一封電子郵件。這封電子郵件便進入了目標軍艦的計算機系統,軍艦的計算機系統接到命令后,立即將指令送到艦上的指揮控制中心。此時,艦長竟毫無知覺,照例接受了指令,一艘軍艦就這樣輕易交出了指揮權。如果這位軍官不具備良好的軍事素質,對軍艦的編制、武器裝備、性能、作戰任務等有明確的認識,艦長能夠輕易的接受一封胡亂指揮的指令嗎?因此,作為專業型人才,在精通專業的前提下,熟練各項軍事技能,才能使先進的裝備達到最佳效能,先進的技術發揮更大的功效,真正為軍事斗爭服務。(3)操作型人才的素質定位。對于操作型人才,首先應加強引導,轉變觀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自然科學知識,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長期適應性。必須充分認識數理知識對操作人才投身我軍信息化建設實踐的巨大后勁作用和高強度“韌性”,引導不同知識類型、各有所長的操作人才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從而使操作人才的知識結構更趨綜合。其次注重培訓,及時補課。數理知識儲備的最佳時機是初級軍官生長時期,“數理”素質形成的最好場所在院校。各類指揮院校要大膽學習借鑒美軍等信息化建設走在前列軍隊的經驗做法,一方面合理增加初級指揮院校的數理課程比重,一方面調整中、高級指揮院校關于操作人才的培訓課程,加大高技術知識學習和高技術武器裝備系統操作使用中的數理知識介紹。
四、構建復合型人才群體
社會分工呈現出既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的趨勢,信息化條件下軍隊需要的人才是多類型、多層次的,軍事人才必須滿足這種多元化的結構需求。因此,軍隊建設還需要在人才個體復合的基礎上,實現群體的復合。群體的復合是信息化戰爭的基本需求,也是信息技術與軍事科學融合的具體體現。它要求現代軍隊是由指技合一、專博結合的復合人才群體構成。這種構成方式,是人才選拔、人才管理、人才使用、提高工作效益和作戰效率的一個關鍵環節,向來為各國軍隊所關注和重視。怎樣才能構建一支合理的人才群體呢?需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系統的原則,二是動態開放的原則。人才群體是一個由各職、各類人員組成的復雜系統,處于其中的個體只有按照科學的結構和秩序發生相互聯系和作用,才能獲得最佳整體效益。因此,在制定人才隊伍培養、使用和交流計劃時,必須把握好系統的原則,合理確定各職、各類人員的比例,以謀求最優的綜合效能。人才群體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正由于這種動態變化才使人才群體能夠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一方面要“引進來”,即根據崗位需要從人才群體外部引進合適的人才個體。根據群體的人才模型,缺什么,就引進什么,不是一味注重高層次、高學歷,而要注重實際需要;這種引進不能搞“拴牢圈養”,而必須“動態聚合”,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渠道,吸收各種可用之才,為軍隊建設服務。另一方面,還要“送出去”,將群體中的人才個體送出去培養和鍛煉。這種“送出去”既包括將人才個體送到各級、各類院校繼續深造,以更新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又包括送到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去鍛煉和實踐,以提高人才個體的綜合能力。只有按照系統和動態開放的原則,才有可能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專業分布、學歷層次都較為合理的人才群體,才能在信息化戰爭中形成群體人才優勢,最終形成強大的戰斗力,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