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就業問題,發展創新文化,全國都在積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效果仍不明顯。本文針對此問題在武漢市內針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做了相應的問卷調查,發現了大學生創業環境及創業支持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環境;支持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的日益增多,大學生自主創業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約2%~3%)非常低。以武漢市為例,武漢市科教實力位居全國第三,根據武漢市工商局注冊分局的一項統計表明,以大學畢業證為準,畢業兩年內到武漢工商部門辦理個體工商戶或私營企業登記的大學畢業生創業者僅近千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創業者不多,成功者更少。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選取武漢市普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法和問卷調查發等研究方法,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創業環境及創業支持體系。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采集數據,利用Excel和SPSS統計軟件,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試圖了解大學生創業環境的相關情況,并進一步進行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的研究。(2)問卷的設計。在此次研究中,將問卷設計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及其他,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學校、年級及所學專業等相關信息。第二部分為創業環境調查,采用單選、多選及里克特式五點量表法,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環境進行調查。第三部分為創業情況,主要是針對已經創業的大學生,了解大學生創業現狀。(3)調查方法與問卷回收。此次調研以武漢市大學生為目標群體。由于武漢高校眾多,考慮時間、人力、財力的限制,運用了簡單的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思想。以學校和年級為雙重劃分標準,主要從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經濟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十多所高校中隨機選取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2012年3月~4月,針對所抽取的學校的各年級學生開始了網上問卷調研。共發出問卷116份,回收問卷116份,回收率為100%。但經過檢查篩選,刪除數據不全的問卷0份。剩下116個有效樣本進行數據分析,有效率達100%。(4)問卷的信效度檢驗。利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分析和因素分析,問卷第二部分Alpha值為0.744,第三部分Alpha值為0.976,總體Alpha值為0.706,表明信度較好;問卷整體KOM值為0.749,政策評分部分的KOM值為0.845,不存在某個問題與其它的每個問題都不相關的情況,表明問卷效度較好,符合研究要求。
三、問卷統計分析
1.創業環境狀況分析。一是政府政策環境狀況分析。通過調查大學生對政府關于大學生創業方面的扶持政策的相關環境的了解程度,發現:武漢市政府確就大學生創業設置和開展了一些政策,但其力度卻遠遠不夠。有53%的學生對政府的相關政策處于不了解狀態。而高達81%的學生認為在目前政府的政策創業環境下,自己創業的幾率不大。
出臺政策的了解
二是當地社會環境狀況分析。通過對大學生里克特式五點量表上的調查分析來看,“大學生的創業機會”欄目項平均得分2.78(1~5由壞至好評分),“當地文化對創業鼓勵”平均得分為2.85,兩項得分均不高。一方面,風險投資的介入較少,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業所能提供的資金支持極為有限,但更為主要的方面是社會文化的根深蒂固。武漢市作為中部城市,自古以來都具有保守的抑商的思想,由于大環境的影響,導致了大學生創業思維與創業意識的嚴重匱乏,大學生創業舉步維艱。
三是高校教育環境狀況分析。根據此次調查的結果,我們發現:僅有約1%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學校有完整的教育體系,22.41%的人表示有兩門以上課程及其他相關活動,而40.52%的人表示學校只開設一門相關選修課,另外36.2%的學校沒有相關課程。
2.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分析。本研究主要從政府、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入手,通過調查大學生對此三個方面的認知來獲取目前創業支持體系的建設情況。政府方面,調查中僅6%的學生表示了解政府相關政策,40.52%處于一般水平,大部分并不了解政府政策;學校方面,僅1%左右的學生表示學校有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22.41%的學校有兩門及以上創業課程和其他創業活動。在對所在城市創業相關環境的評分中(1~5分分別表示由差到好),所有項目的平均得分均低于3分,最高僅2.91分。這些均表明目前創業支持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大學生對目前的支持體系缺乏信心,評價較低。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通過問卷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武漢市政府對創業的重視程度有所上升,但投入力度和對已有政策的執行力仍然不夠;(2)武漢市創業的社會環境仍不成熟,缺少整體創業意識和觀念;(3)武漢市高校對創業教育做得不夠,雖然近幾年創業教育有所普及,但缺乏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4)武漢市大學生缺乏對創業相關信息的了解,對目前的創業環境也不滿意,因而對創業的熱情度不高,但部分人仍表出了對于創業的興趣;(5)大學生對創業明顯缺乏信心,反映出創業支持體系的不健全。政府、學校、社會三方應努力構建完整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減少大學生創業的后顧之憂。
因此建議:(1)政府方面:對于大學生創業,政府應該扮演主導的角色,指引和支持創業。一是政府應明確創業教育的內在意義和根本目標,注重教育的實質。鼓勵大學生創業并不是單純的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二是加大對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政策執行效率。調查顯示,武漢市大學生對政府政策的執行力度持懷疑態度,以至于很多人不愿去申請,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政府應該努力增強自己的公信力,提高辦事效率,做到公平公正,使每一項政策落到實處,真正為大學生創業服務。三是設立管理機構,啟動創業項目。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先后撥款建立了英國科學創業中心、全國大學生創業委員會等管理機構,創業中心更是從1999年的8個創業中心,發展到13個,涉及60多所高校,而我國則鮮有類似機構。四是完善激勵機制。當前,我國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才激勵機制,創業體系的激勵制度更加不全面。政府對參賽選手僅采取鼓勵態度,卻并不注重將其想法轉化成實體,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創業者的積極性。(2)學校方面。學校是培養學生思想意識和綜合能力的重要領地,其引導作用不容忽視。首先,創建系統的大學創業教育體系。一是增開創業相關課程,形成體系。國外的創業教育做得比中國好。英國在其眾多高校中普遍開展創業教育,他們以科學和技術專業的學生為主要對象進行培養,并將創業學作為輔修推廣到其他創業中,同時還開設一些非學分的創業課程。武漢大部分高校僅僅只是把創業教育作為一個額外課程來安排,開設一兩門供學生選修,體系不完整,力度不夠,且沒有偏重。結果就使得很多想創業的大學生沒有得到系統的創業教育,影響他們以后的創業。二是增強師資力量。缺乏有社會商業經驗的教師是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最深刻的問題。創業教育成功的英國則有強大的師資,“為創業”課程教學中,21%為兼職教師,98%有過實業管理經驗,70%的教師曾經自己創立過企業,“關于創業”課程中,全職教師占93%,61%的教師有過商業管理方面的經驗,36%的教師有過經歷。所以高校應加強其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既有創業經驗又能很好講授課程的教師,并在課程中按不同培養目標合理分配。三是增加大學創業基地和配套孵化機制的建設。各地方高校應該利用各自的優勢,積極在校園內構建大學生創業孵化機制,為大學生創業由想法轉為實物做出必要支持。其次,加強與中小企業的連結。高校與中小企業進行連結,一方面可以直接獲得中小企業的創業經驗并將其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對企業有更好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中小企業來幫助學生獲得創業上的支持。(3)社會方面。一是社會媒體應加強對創業領域的的關注。現今傳媒已十分發達,社會輿論對人們的行為導向具有強有力的影響。但從對武漢市大學生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媒體對大學生創業的關注度和宣揚力度明顯不夠,政府一些很好的優惠政策不為大部分學生所知。信息傳遞的缺失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情和動力。因此,媒體應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的宣傳力度,讓大學生了解各項政策,看到同齡創業者的經歷,發現他們自身的優勢,這對鼓勵大學生創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二是電視媒體可以開發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節目。縱觀中國電視節目,關于創業的節目為數不多,被觀眾熟知的只有中央財經頻道的《贏在中國》,其他的一些鮮有人知曉。大學生并不能通識創業活動從而了解自身的特殊優勢。各地方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大學生打造一個創業的優勢平臺,既為創業環境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又可提升自身的電視產業。
參考文獻
[1]牛長松.英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政策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4)
[2]陳碧娥,李德平.英國創業教育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企業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