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知識對化工生產、化工節能及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何根據現代化工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已成為高職化工專業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從高職化工開設《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意義、教學現狀分析、以就業為導向,教學中注重現代思維方式的培養以及項目式教學的應用進行闡述,通過探討分析,使電工電子技術知識更好地支撐化工生產,實現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探究
物理學作為高職院校的專業基礎課,通用性很強,尤其在化工生產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松原職業技術學院全面貫徹國家和吉林省發展職業教育的精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創辦以石油化工為龍頭,服務重大支柱產業。我院的石油化工專業采用了“工學結合的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它是將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種雙向循環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基于該模式,作為高職石油化工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技術》,它擔負了為專業服務和素質培養的雙重功能。因此,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探索、積極創新、深入探討其教學方法,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開設《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各學科要相互滲透、相互完善。在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設置《電子電工技術》課程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獲得電工及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電工和電子技術的應用,為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從事有關的工程技術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基礎。該課程利于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觀點,學生通過掌握基礎知識深入到具體專業與其他的領域,既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又提升了研究能力。總體來看,《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以樹立培育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傳授知識圍繞學生夠用且實用而展開,為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發揮作用。但本門課程難度較大,授課時間較短,學生學習的效果不佳,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下,探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具有現實意義。
二、《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習是注重知識的傳授,采用的是“灌、輸”,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接受知識,這種傳統理論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對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培養;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重基礎、輕應用,這也嚴重脫離了高職院校的教學實際,不能適應專業的需求與發展,與“培養生產一線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職教育目標不符。高等職業教育是面向經濟建設第一線,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品德優良、知識結構合理、操作技能高、上崗速度快、適應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高技能型應用人才的,高職學生基礎知識差,不愛死記硬背,動手實踐才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如果教學不重視知識應用的培養、動手能力的提高,實踐與理論教學存在時間、內容上的脫節,那么久而久之,實踐不能運用好理論,學生就會對學習不重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因此,以需求為導向,以鉆求導向為目標,加強電工電子教學改革尤為重要,該課程的教學要能有效地為專業課服務,以工具學科的形式合理地融入到化工專業的教學當中。
三、以就業為導向,教學中注重現代思維方式的培養
職業教育本質上就是就業教育,就業是民生之本,以企業需求為標準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努力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當今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信息化社會,電工電子技術是信息化社會最關鍵的技術。那么,高職化工專業的學生究竟需要學習哪些電工電子知識呢?本文認為,《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內容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放在應用性、基礎性和綜合性的層次上,內容上理論聯系實際,邊講邊練,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即知識面要更大一些,涉及的內容不深,減少或去掉理論分析,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適當融入有關電工電子類知識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應用常識,從而達到豐富知識結構 ,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然而,傳統教學不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作為專業技術基礎課,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前提下,加大課程的建設力度,構建課程建設方案,通過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現代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抓住知識主線,注意知識間的聯系,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理清脈絡,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變化,要求學生用變化、聯系的觀點從多方面考慮問題,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現代思維方式具有創新的與時俱進性,隨著經濟全球化,合作與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競爭的實質就是高新科學技術的較量,是人類智力的競爭,多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就等于多一種視角、多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驗表明,擁有跨學科認知結構的人,往往容易突破認識的局限,不拘泥于某種見解,從而提高其融會貫通的綜合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開發和培養學生的現代思維方式,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使之終身受用,還能為培養創造性人才奠定可靠的思維基礎。
四、項目式教學方法的應用
我國把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稱之為“工學結合”或“半工半讀”。“工學結合的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更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我院的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對學生的電工電子技術知識和素質要求較高,為適應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形勢和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我們應重新思考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的深入,以行動導向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法在職業教育中越來越具特色,例如項目教學法:它是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淡化理論,重視實踐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任務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由學生按照實際工作的程序,共同制訂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項目。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應用項目式教學,不但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乏味的知識興趣化、枯燥的理論形象化,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取了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進而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實際的化工生產需要電工電子知識支撐,《電工電子技術》作為專業基礎課,不僅具有理論性與工程應用性很強的特點,而且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奠定基礎。課程的教學要立足于基礎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培養,以師生互動為出發點,調動學生主動創造性,體現“以職業崗位需求為核心”,在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我院的《電工電子技術》在“工學結合的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下,通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及就業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刑暉.多角度解析“工學結合、半工半讀”[N].中國教育報.2006
[2]馮年華,周宏,劉克健.“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教學改革簡論[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
[3]陳會瓊.職業教育一體化模塊式教學改革探索[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6
[4]張瑤詳.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問題的探討[J].職業圈.2007
[5]羅敏杰,唐冬生.“教學做合一”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