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職教體系應注重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就業;二是生源。就業是職教的最終目標,是職業教育體系一切的導向,是核心問題。這要求在辦學模式上,充分考慮就業市場問題。既要與當前產業結構相適應,又要注重產業發展前瞻性分析,還要結合區域資源條件依托。
【關鍵詞】職業教育;中高職銜接;就業;生源
職業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在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視或者真正上升為有意義的教育應該開始于全國高職教育的興起,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我國現代產業結構轉型的必然使然,是我國初步工業化發展對勞動者素質要求的結果。
但是,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持續下降,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崛起,尤其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青年勞動力減少的態勢,職教體系應該有更高更遠的規劃,應該建立更加適應當前和未來的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包含辦學模式、專業設置、師資建設和教學管理等相關內容;在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中高職銜接的途徑模式等職教體系的整合問題。
現代職教體系應注重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就業,一是生源。
就業是職教的最終目標,是職業教育體系一切的導向,是核心問題。這要求在辦學模式上,充分考慮就業市場問題。既要與當前產業結構相適應,又要注重產業發展前瞻性分析,還要結合區域資源條件依托。這些要求說明:第一,學校在辦學一開始就應該深入市場,不能閉門造車,應該是開放式辦學,和企業以及就業相關的部門聯合或合作,結合就業辦學;第二,學校應該不光是尾隨企業辦學,陷入培訓模式,而是應該分析市場和國家相關產業導向發展趨勢來提前做好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陷入培訓模式,則會被動于企業的發展好壞;不分析市場前景和國家相關產業導向,則會在辦學上鼠目寸光,失去學校發展機遇。第三,區域資源條件是辦學生存的現實問題,利用并協調好區域資源,是學校的生命之本,當地的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度、教學資源、生源和就業等,能否把握住身邊的機會,可以直接關乎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生源的問題,傳統的途徑任然是高考渠道。當前,由于全國范圍的生源總量下降趨勢越來越快,這一途徑已經問題畢現,已經有學校在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投檔,這意味著什么誰都清楚。這說明學校的生源靠量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需要其他生源途徑。中高職銜接的模式研究就成了解決高職生源問題的重要途徑。做好中高職銜接,打造職教體系生源專門的通道,對職教體系有著重大意義;這也成了完善當前職教體系中的重大問題。
實際上,中高職銜接的意義不僅關乎高職教育體系發展,也關乎中職教育體系發展。一直以來,中職的存在是形式大于內容,屬于勉強不死不活的辦學。一方面上中職的學生不情不愿,屬于沒有他路無可奈何的選擇;另一方面辦學的機構不情不愿,常常掛羊頭賣狗肉,捎帶著高中的教學職能,干著高考的營生,因為生存和國家政策的矛盾原因,當地教育主管部門也睜只眼閉只眼,許多中職學校的職業教育反倒成了其次。另一原因,也使得原中職學生的就業成了問題,那就是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持續下降,就業難度的提高,讓中職學校難于為繼。因此,中高職的銜接應該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怎樣銜接才是最好或者合理的模式呢?中高職銜接,狹義的范疇指如何以初中畢業生為招生對象使之升入高等職業學校學習;廣義范疇是指健全職業教育從低層級到高層級或是更高層級教育銜接。但兩者的邏輯重音和本質屬性一致,強調“中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都不是終結教育而是縱橫貫通的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能產生巨大吸引力的教育。
從中高職銜接的角度,來論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其研討的問題是如何以初中畢業生為招生對象使之升入高等職業學校學習。從現有情況看,中高職銜接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分段貫通式。即將一所或幾所中職學校與專業對口的高職學校聯合辦學,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職學習,后3年在高職學習,按階段完成各自的教學任務,但中高職校要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整合、重組中高職的課程和教學計劃;二是提升式。即選擇部分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關規定,辦5年一貫制的高等職業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校招收初中畢業生辦5年制高等職業教育。
目前,站在高職的辦學角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就排除了第二種方式;即可以在第一和第三模式上研究整合出一套合適的銜接模式。
第一種模式,即分段貫通式是當前教育部門希望的模式,目前正在制定相關政策條例,預計會成為將來中高職銜接的主流方式。高職學校要做的事情是對對口中職學校的指導整合,包含有規模,專業,教學等相關問題。如果能形成金字塔模式,對高職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要保證多方面的利益,恐怕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至少要保證,中職,高職以及學生都能基本滿意,這一模式才能成為氣候。當然,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支持,不是靠學校和學生就能完成的問題,這一模式有很大的政府背景因素,弄得不好,靈活性會低于市場需求。
第三種模式,即下延式,也就是通稱的5年制。在現行的高職體系中已經存在,證明是較靈活有效地一種模式;但局限于辦學氣候和辦學規模,提高了辦學成本。
就我院的現狀,如果第一種模式形成有效途徑,可以和5年制結合起來,適當分配一定比例的5年制名額給中職學校,讓中職學校優秀的學生2年中職學習后就直升高職學習。這樣,一方面可以在中職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中職招生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高職辦學成本,提高生源質量。但無論如何讓,高職不能放棄本部的5年制模式。
5年制模式既關乎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特色,又涉及到對整個職教體系和專業教學的整體研究把握,是職教辦學的標尺,代表著職教水準和走向,還是避免職業教育教條化和形而上的有效途徑。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5年制在高職學校應該成為職業教學的實驗性載體,應該包含專業特色,課程結構,教學模式,拔尖人才等探索內容。規模可以按專業縮小到每年級1~2個班級;其他5年制名額可以分配給對口中職學校,使中職學校2年制升學和3年制升學機制并存,在學生中產生激勵機制,激發學習熱情,增添校園活力。
現代職教體系還應包含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管理研究等方面的內容。
師資隊伍的培養應該教學人才與管理人才并重,管理人才應出自于教學人才的拔尖者,管理應建立在業務的基礎之上。師資隊伍還應該多聘請校外行業能手和專業一線人才,這個不必贅述。
對校內教師應注重培養教學能力,專業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市場整合能力。應該校內和校外培養并舉,把校內教學和校外市場有機統一。
學校應建立公正有效激勵教學和科研的機制,一線教師隊伍的熱情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保障。任何體系最終都是要人來執行和發展的,和所有的行業一樣,職教體系每個環節都是重要的,細節決定成敗,這些細節的根本執行者是一線教師和一線管理者。能否激發一線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才是決定一個體系成敗的根本,這也是現代職教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