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論證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呈現多維度特點具體指出,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應結合提高學科教學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觀以及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及自我成長幾個方面,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多維性
英國課程論研究專家斯坦豪斯認為:“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在我國實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新的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同時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也隨之上升。教師的專業素質高低是制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所有的課程的研究、設計以及相關建設都離不開教師的工作。因此,教師專業素質的研究日益提上日程。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國內外專家對于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做出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對于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途徑也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的“師資培訓”。Richard在《第二語言教師教育》一書中提出培養教師的觀念應從“教師培訓”轉向“教師教育”,他認為,英語教師的發展并不僅僅是課堂培訓可以解決的問題,它需要培養發展教師多方面的素質,要求教師能夠主動探索提高素質與促進技能發展的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也將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劃分為教育信念、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專業態度和動機、自我專業發展需要和意識。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應是多反面。多維度的,各維度之間相關滲透,相互關聯。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面性、多維性已成為當前研究的趨勢,同時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多維性分析。
1.大學英語教師學科教學能力方面。外語學科教學能力的內涵是外語學科教學知識借助于課堂教學形式而體現出來的。大學英語教師學科教學能力的發展,是對大學英語學科教學知識的界定、落實和發展,是把大學英語教師將其教學理念和教學課堂行為結合起來的重要環節,是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第一步。大學英語教師應依據外語教學規律結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實際學習能力,對教學知識進行篩選、加工、整合,并通過課堂教學將完整的教學體系實踐出來。我國著名教育家劉潤清認為“外語教師素質包括流利、地道、規范、順暢的英文,寬泛的知識面、懂普通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理論;具備科研能力、具備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學科教學能力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根基所在。然而,在現階段高校擴招的形勢下,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明顯呈現師生比例差距較大的現象。大多數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繁重,在自身學習與科研方面往往無暇顧及。較高的工作量及其它現實制約條件使得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在通過培訓、進修或脫產的形式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少之又少。提高學歷及相應的教學能力成為教師學科教學能力發展中的一個難題。另外,伴隨著教師教齡的增加,教學經驗不斷積累。在教學方面,尤其是進入教育生涯定型期的大學英語教師往往也容易進入教學的“高原期”,出現職業倦怠與專業知識“石化”現象。具體體現在教學工作中,甚至有些教師本著“一本門課程,一本教案,一輩子”的教育思想組織教學。這樣的大學英語教師課堂上仍采取較為陳舊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照本宣科,多注重于教材中書面知識的語法與詞匯講授,而忽視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跨文化交際的相關文化知識。單調苦枯燥的課堂,不利于學生對于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長此以往,必定使學生喪失對于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影響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在科研方面,有些大學英語教師不注重培養自身科研能力,對于一般科學研究的意義、本質和方法知之甚少,難以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意識到自身發展的需要與現有水平狀況,積極進行與大學英語學科專業知識,以及相關教育學與外語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實現由單純的教學者向思想型的研究者轉變;由簡單的教書匠向實踐者的轉變。在有機會參加的教育教學培訓中,還應注意多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代替傳統的講座式,使教師可以充分學習新的教育觀點、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學科能力的發展。
2.大學英語教師職業道德方面。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因素。大學英語教師應強化自身職業道德觀,促使大學英語教師做到原來基礎之上的“能教”,“會教”,向“愿教”的境界發展。鼓勵大學英語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師人生觀,以人本主義思想為主導思想,自覺加強外語教學理論以及其他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建立終身學習與自我超越的意識,克服教學中的職業倦怠與學科知識“石化”現象。引導大學英語教師形成健康的心理與良好的職業道德。面對繁重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大學英語教師應主動調整心態,以樂觀的精神與積極的態度承擔教學工作。我國教育部制定實施的相關教育文件中明確要求,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為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單純過程,而應是培養學生道德觀念以及促進其人格發展的過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樹立榜樣。大學生是否能夠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建立端正的學習態度,飽滿的學習熱情,有效地進行學習與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道德與情感態度關系密切。
3.大學英語教師可持續發展與自我成長方面。眾所周知,教育活動的實施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環境。成功的教育行為依賴于社會、家庭、學生以及教師的多方配合。教育活動的實施需要綜合考慮社會與個人的因素。對于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而言,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諸如社會期望值、群體關注度、校園文化風氣等外部因素勢必對教師發展造成影響。但更為重要是決定教師成長的自身內部因素。大學英語教師自發產生的對于自我發展的自覺性,是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內在驅動力。伴隨著世界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科,同時具有很強的發展性。大學英語教師相應地必須保持發展的眼光對待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積極尋找能夠提高自身水平的機會,完善自身素質,以應對更高的挑戰。另外,通過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與自我成長。在美國哲學家所提出的反思型思維概念的基礎上,后人發展并提出了反思型教學理論。反思型教學理論主張教師對自身實踐行動以及內隱性知識、觀念進行思考,促使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通過反思過程將思考的結果反饋至行動過程,使接來的行為更加完善。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反思性教學理念,有助于幫助教師深入了解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作用,思考教學活動發生的效果,自我論證其教學設計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還可以將所得所感反饋至下一步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并改進教學質量。與此同時,也有利于內化教師所學專業知識與教育理論,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與自我成長。
三、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多維性發展策略
第一,通過改進和提高教師知識結構和人文素養,促進教師學科教學能力的發展。第二,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觀、職業道德及外語教學觀的強化,促進教師職業理念的發展。第三,通過反思性教學,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實現可持續的自我成長的發展。
綜上所述,以傳授學科知識+教學法的傳統培養形式難以塑造出優秀的大學英語教師,新形勢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應是在正確教育觀和教學理念引導下,注重學科教學能力的培養,并在培養過程中引入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及可持續發展的自我成長機制的多維度框架。
參考文獻
[1]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2]武繼紅.英語教師反思型教學實踐初探紅[J].外語界.2003(1):60~66
[3]吳宗杰.外語課程與教師發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4]周燕.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需求調查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206~210
項目基金:本論文為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多維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SZ201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