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職業教育從分析會計職業角色出發,以市場對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原則,強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會計工作的實際能力。會計教育結果是可以預期的,與會計工作的操作直接相關。這種教育模式提高了企業在開發會計教育課程、進行會計教學中的介入程度。職業教育更能適應行業性的廣泛要求,更能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關鍵詞】會計崗位;職業判斷;模擬實訓;創新創業
一、會計工作特色與會計職業判斷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的1號公報曾指出:“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訓練學生畢業時即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是在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職業素質。”現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調查結果顯示,較為全面的會計職業工作能力包括: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與協作能力,英語閱讀能力,計算能力等。《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準則》等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尤其強調職業判斷能力對會計工作的影響。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對高職會計專業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專業判斷能力也是會計專業教師面臨的一個必須完成的課題。“學校不能指望教員們用過時的知識和技能去幫助學生適應多變的世界。”基于會計工作特色的高職會計教育創新的基礎是高職會計課程體系的改革。
二、基于會計工作特色的專業課程設置原則
開發高職課程的基礎是生動活潑、具體實在的工作分析,工作實踐活動是開發高職課程的根據,工作分析與教學分析是開發高職課程的基礎。基于會計工作特色的會計課程改革,其內容框架應包括: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設置、基于工作能力標準的課程體系與內容、基于會計工作活動的教學過程、基于職業勝任的教學評價和基于職業環境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師、教材、教學設備等。以會計職業分析為基礎,從會計專業設置、專業適應的工作崗位或工作崗位群、整個專業課程的開設、課程結構來確定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的排列順序應以會計工作活動的崗位流程或方法進行排列組合。按照會計工作活動環節,實施教學過程。在學習專業知識、訓練工作技能、培養工作習慣和養成職業素質等方面開拓新的思路。會計教學資源建設盡可能與會計工作環境的要求相符合,使課程體系設置與實際工作緊密銜接,與職業資格證書、職稱考試緊密銜接。畢業生完全可以在完成學歷教育的同時,考取國家統一認證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甚至初、中級會計職稱證書,從而提高了畢業生求職競爭力。
三、基于會計工作特色的實訓課程設計
高職會計實訓教學設計都是先學理論再進行相應的實訓。由于學生對會計沒有一個通透的感性認識,所以理論學習的時候就沒有把會計理解到位。基于會計工作特色的實訓首要解決“怎么干”的問題,再描述“為什么這么干”,建立“這如何干→這可以干什么→為什么這么干→這是什么”的工作程序,先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再講解原理性的東西,適應先模后學的工作思路。這種實訓模式是讓學生先操作,實訓取證要求與日常教學雖然有沖突,但總圍繞會計記賬、算賬、報賬的工作特色展開教學。使培養的學生既有明確的職業技能,又能適應會計工作崗位轉換。
四、基于創業教育的會計實訓課程設計
學生模擬創業活動的最終成果通過書寫制作的作品──“創業計劃書”體現出來,“創業計劃書”實際上就是可行性分析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創業背景,市場調研及營銷,創業團隊,資金計劃,財務分析與預測,風險、退出計劃等,其書寫過程是會計專業知識的具體運用。動態的、仿真的創業情景提高學生對企業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崗位鍛煉,以使其對于維持企業正常運作的供應環節、采購環節、生產運營系統、庫存管理、銷售以及物流配送等完整供應鏈系統有大致的了解,認識企業和企業之間、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企業的實際運作過程,對實訓更加感興趣,能力培養的效果也將有很大的提升。基于創業教育內容的會計實訓模式是實訓教學的創新之舉,將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創業活動連接起來,將會計專業教育內容與創業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這種創業教育體驗方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傳遞知識的容量,激發師生的創業激情,提高創新創業水平,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王世定,行為會計研究[J],會計研究,2007(1)
項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高職會計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CG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