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一新生完成角色轉變對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隨即抽取中國計量學院500名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結果提出建議:主動跟進學生的思想動態、督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溝通活化學生的活動形式等。
【關鍵詞】新生;角色轉變;調查研究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越來越多的學生借著“擴招”的東風進入了大學,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然而經過十多年的應試教育,這些準大學生們在學習方法上,學習自主性上都停留在高中學習的模式上,與真正的大學學習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怎樣從高中的“牽著學”轉變為大學的“自主學”,新生入學教育作為新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堂,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課。新生入學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邁出角色轉換的第一步,了解高中學習與大學學習的不同,引導大學新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目前的新生入學教育,在內容上多表現為對大學新生進行專業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安全教育以及教學計劃、學籍、宿舍管理等一些法規、規章的宣講;有些大學針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入學教育中增加了就業指導教育等一些新的內容。在形式上,以各類的講座、參觀及宣講為主,學生參與性不高。在時間上,新生入學教育,大多為3~4天,最多也不過一個星期,在對大學生活仍然迷茫的時候就開始了大學的學習。這在客觀上阻礙了大學新生角色轉換的進程。在大學新生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最亟待解決得問題應該是大學新生原有以“考試”為主的學習狀態,與新的大學環境所要求的學方法、學規律、會應用的模式之間的過渡。對于大學新生來講,科學、完整地理解大學及大學教育,才能在新的起點上、在新的高度獲得一種對外部現實世界進行理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以一種新的視界、眼光分析、認識現實世界存在的問題。
三、問卷調查
本研究隨即抽取中國計量學院500名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量為487份,綜合結果進行分析:(1)對新生入學教育的理解。多數新生認為現有新生入學教育缺乏吸引力。對于活動形式,他們希望能以靈活的形式開展,參與活動解開自己疑惑。對于活動內容,從宏觀的角度講述學校建設、師資力量等讓新生厭煩,他們需要的是專一化、微觀化的內容。所以,在適應校園情況方面,采用定向教學方式,讓新生在探索中熟悉環境;在專業導向的方面,采取小班教學,以交流的方式,讓新生更有針對性等。(2)對學校現有政策的理解。校方在剛開學期間傳達英語四級考試的相關內容及學習方法,讓新生找到自己的目標,向著目標合理安排好自修的內容,才能有效緩解對沒有經過早自習的新生的消極情緒。助班崗位是頗為成功的一個舉措,正是由于新生對此制度的信任與支持,助班的人選應富有富有熱情、責任感,具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向大家充分的闡述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前景。(3)對組織及其活動的理解。大學講座重在興趣的引導,在開展講座時要擴大宣傳,采用現實與虛擬的結合,加入網絡途徑(新浪微博、人人社交網等)宣傳。在新生眼中,絕大多數新生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完成學業的基礎上,積極的參加課外活動,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比較熱門的學生組織是學生會、社團以及志愿者,它們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能擴大交際圈,提升新生各方面能力,豐富新生的課余生活。隨著年級不斷的增高,考研、就業等相關問題接踵而來,如果之前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就會造成無助、徘徊等消極心理的出現。
大一新生只有在思想和行為上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重新定位,才能成功完成角色轉變,學院應主動跟進學生的思想動態、督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溝通活化學生的活動形式,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與時俱進,深入的了解當下大一新生角色轉變中的思想狀況,以提高措施實效性,幫助大一新生完成角色轉變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劉月秀,邱冠文.大學新生教育:挑戰與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07~109
[2]楊梅.關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11,(8):112~114
[3]羅冬梅.大學新生的自主學習培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155~156
[4]吳惠.輔導員在班集體建設中的角色轉換及策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118~120
[5]黨竹青.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內容淺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4):59~60
項目基金:本文系中國計量學院教改項目《以入學教育為載體,幫助新生轉換角色的研究》(HEX20102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