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變化期,在新課程標準下充分運用“團體心理”進行體育教學將是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文通過大量查閱資料與網絡交流,從體育與健康課與團體心理分析入手,大膽將“團體心理”運用于日常體育教學,旨在提高體育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本文中的觀點多為筆者經驗總結,有不足之處,希望指正。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團體心理
一、“團體心理”特點分析
初中學生是生理和心理變化最快的時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初中生的“團體心理”有著其特殊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模仿、暗示、從眾、服從。模仿是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摹擬一個榜樣行為的社會行為心理現象。暗示是指主動實施者對被動接受者的行為影響。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視線接觸來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態,并采用目光注視學生的練習,表達贊許、提醒、制止或警告。從眾是個體在團體輿論壓力下,放棄個人意見而與團體保持行動一致的社會行為心理現象。判斷個體是否從眾,從眾多現象中可以歸納出四種不同的情況:(1)表里一致的從眾;(2)表從里不從;(3)里從表不從;(4)表里一致的不從眾。由于從眾表現的復雜性,體育教師要多做細致的調查工作,了解學生對體育課的要求,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體育教學,才能防止學生中出現表從里不從的抵觸情緒。服從是按照他人意志,團體內部行為準則或社會規范來約束行為,以求與團體保持行動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按照體育教師的指揮做各種練習,都是服從的表現。
二、“團體心理”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1)開始部分(引起注意)。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開始部分是一堂體育與健康課的開端。一堂課教學質量的高低,開始部分是關鍵,組織得好,學生就很容易進入狀態,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就能配合老師完成體育課的任務;如果組織不好,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很分散,吸引不到學生的眼光。(2)準備部分(熱身、活躍身心)。準備活動是教學的正式內容,也是上好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課的質量和效果。準備活動要根據課的目標、主要學習內容、學生的特點與上課的條件來確定。選擇的活動練習將對身體產生全面影響,以便有效地調動身體全面進入運動狀態。根據主要部分,選擇上肢活動:如“找伙伴”、“腳拔河”等團體活動,引導同學們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下進入課的主題,增加互動,舒展身心,發揮準備活動應有作用,這些團體活動,要常變常新充分發揮其效能,絕不可忽視準備活動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3)主要部分(提高技術、技能、技巧、特長專項活動)。主要部分是體育教學中傳授知識、技術教學、發展身體素質和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環節,相對運動量也較大,在完成教學內容和目標過程中,可以靈活穿插一些團體心理輔導:“五福娃接力賽”、“突圍闖關”等,通過活動讓同學們在動口、動手、動腦、動情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在點滴小事中培養良好的品德,激發美好的情感。(4)結束部分(團體游戲放松)。這是整堂課的收尾,完美的結束活動,能吸引學生,使他們興趣盎然,激發他們在今后進一步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欲望,使他們在游戲探索中享受成功,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體育界有一句話:“放松是通往冠軍之路的捷徑。”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放松整理在體育運動中的重要性。作為教學引導者就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心理放松環境,讓每一個學生在結束部分都感到愉快、溫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同學因為有你而快樂,集體為你而光榮”的心理體驗。如通過組織“學會贊美”、“大風吹”、“滾雪球”、“回旋溝通”等團體心理輔導游戲,讓師生在一陣陣由衷的歡聲笑語中,充分放松心情,讓大家感覺課雖結束,可意猶存,心起漣漪。
團體心理輔導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一種有效途徑,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注意做好學生心理調查,及時跟蹤變化。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與國家教材做好完美銜接,并培養體育骨干、小組長,建立和諧互動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從而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筆者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三年的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效果,接受團體輔導的學生大多數能保持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學習興趣較濃、信心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強,同時也提高體育與健康課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葉一舵等.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活動100例.福建中小學師資培訓中心,2004(6)
[2]季瀏編.體育與健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