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搖籃,而解決學生就業又是高職院校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關鍵是加強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學生培養成企業需要并且能直接上崗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我們高職教育的追求目標。本文從分析高職生就業難的原因,來論述提高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就業競爭力
一、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難有高校擴招畢業生基數增加、造成“人才堵車”,也有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高職畢業生越來越多,與社會所需高職畢業生不成正比,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畢業生增加的速度,造成供過與求的局面。2008年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銳減,出口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人民幣升值、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實際投資增長率降低導致就業減少或就業需求增長率的下降。企業改制、產業結構調整,現代化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手工勞動,節省了大批的勞力。(2)與社會所需求的人才不符。用人單位要求有工作經歷、專業基礎知識扎實、適應能力強,不用培訓就能夠直接上崗。高職學生本來底子弱、基礎差,而在校期間又沒沉下心來努力學習專業基礎知識。(3)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時多,專業技能實踐課時少,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實用性不強,與用人單位的不培訓直接上崗的意愿相差甚遠。(4)家庭、自身擇業觀念的影響。擇業的地域先是沿海大城市,退而求其次是省城及中型城市,不愿去小城市、基層發展;寧愿選擇去知名外企去做小職員,也不愿去中小企業。在就業中挑肥揀瘦的現象很嚴重,不能充分認識現狀,沒能把能就業放在首要位置,有業不就。(5)就業信息不對稱。對于大多數學生,尤其是普通家庭的畢業生求職的主要渠道是學校招聘會、網上招聘、人才交流中心等。相比而言,哪些有關系的畢業生,如政府機關單位人員家庭的畢業生則可以通過親朋好友得到其他更多的招聘信息。
二、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途徑
(1)控制高校擴招速度及規模,加快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就業。教育部門應該嚴格控制擴招速度和規模,統籌規劃各高校專業設置,避免人才“相對過剩”。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機構發展新興產業產生了新的工作崗位、改革企業運用新技術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扶持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而中小企業為國家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2)加強自身學習、實踐鍛煉,提高綜合素質。在校期間努力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積極主動按質按量完成實驗、實訓課程。學生必須掌握用人單位所需要的普遍型的勞動技能。利用空余時間加強專業技能的學習,參加寒假、暑假的校外實習,加強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自身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增強團隊合作能力。(3)把握市場,合理設置課程、專業。高職院校應準確把握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按照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在招生規模上要有所控制,提高教育質量,消除人才“相對過剩”。掌握用人單位普遍需要的勞動技能,開設相關的實驗、實訓課程。實行訂單培養,明確學生的學習的目的和方向,強化了人才的針對性和應用性。(4)改變擇業觀念。轉變自身的擇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最后創業,為更多人創造工作崗位。勇于挑戰技術難度大、綜合要求高的工作,為以后擇業、創業積累經驗。積極到基層鍛煉,先從工作中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等對社會、行業有了更多、更深認識,對技能更熟練的運用,再找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理想職業,分步到位。(5)完善就業信息,加強就業指導和管理。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密切聯系,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需關系,合作培養開發發展就業基地,注重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發動各方面人力和財力,廣開就業信息渠道,用“請進來”的辦法開拓新的就業渠道。
總之,大學生就業難已是社會的普遍認識,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大學生、高校、政府都有自己的責任,社會各界都應該被發動起來,為保障大學生順利就業而付出自己的力量,只有大學生充分就業了,才能使人力資源的合理并充分配置,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也使我們的社會更好、更快、更和諧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歡.拓展素質教育,提升就業能力——論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原因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6:23(3):79~82
[2]任江林.關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6):47
[3]汪懌.就業能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方面[J].教育發展研究.2005(4):31~34
[4]宋昭.談高職學生創業教育中的實踐教學[J]
[5]楊雄.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J].社會科學報.2009-04-09
[6]周成霞.高職生就業難成因分析與對策[J].教育園地
[7]陳燕華.高職學生就業教育和培養對策[J].企業導報.2009(2)
[8]韓明俊,劉佳.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
[9]馬榮霞.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與促進就業[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總第343期)